青年时评|以理性之声,驱散口嗨之流的戾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在飞往新疆的航班上,听到紧急寻医广播后果断出手,以吸氧、平卧等基础操作救助一名突发呼吸困难的年轻女性,使其转危为安。事后,武汉大学官微发文赞扬这一义举,却遭到部分网友质疑,称孙毅杰“缺乏临床知识,没有执业资格,抢救手段有限,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风险都极高”,等等。
如果网友是出于对医疗规范的重视而发出疑问,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我们观察到,部分“键盘侠”出于“为杠而杠”的心理。还有一些无良自媒体为流量驱动,无视孙毅杰刚学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拥有144小时急诊科见习经历的背景,淡化他在施救现场实施了基础生命支持且全程规避有创操作的细节,转而放大他“大二学生”的标签,断章取义、危言耸听,硬生生将一场生命救援扭曲成“资格审判”的闹剧。
类似“键盘侠”无端指责见义勇为者的事件也有先例。就在前不久,湖南衡阳一位医学院男教师与另一位路过的女医生轮流为一晕倒女子实施心肺复苏,挽救了她的生命。然而,这名男教师竟被一些人指责为“袭胸”“猥亵”。这还是医护专业人员的遭遇,要是换作普通人,背负的压力简直不堪设想。
面对口嗨的“键盘侠”,孙毅杰做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回应,其专业性与包容心令人敬佩。而我们也要坚定地声援见义勇为者,用公共理性捍卫公共舆论的清风正气。令人欣慰的是,当孙毅杰遭到无端质疑后,不少律师通过解析《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援引我国《民法典》中紧急救助免责条款为其正名,广大网友也站出来点赞,形成了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
孙毅杰的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梦林评价他“就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着身边的人”。这枚“小太阳”能否持续发光发热,照亮更多角落,取决于我们能否与他一起抵御敌意、反击寒流。每一次对善举的声援都会加固社会信任的底座,每一句理性的发言都会稀释暴戾的浓度。理性的声音必须公开言说,让舆论场充满温情的力量,如此,“孙毅杰”们才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无所顾虑地挺身而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