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技术“落地”生活:在WAIC的地下展厅,看见青年科技的具体模样
2025-07-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7月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迎来展览最后一天。在世博展览馆H4馆的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观众热情依然不减,展位间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是大会首次利用地下空间展出,这里没有大厂的巨幅标识,却聚集着一群年轻创客,朴实而真诚地展示着他们的落地产品。

WAIC上的“硬科技”远不止大模型与具身机器人。众多年轻团队选择了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如用AI改善康复训练、重构制造流程、优化工业系统。他们追求的不是“终极智能”的宏大叙事,而是专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在这个创业的舞台上,他们正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游戏化康复:让老人愿意重新“动起来”  

展馆一角,一台小巧的上肢康复设备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围观体验。屏幕上播放着类似10年前风靡的“快乐厨房”小游戏,切菜、搅拌、制作三明治,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小游戏连接着主被动上肢康复仪器。正在体验的观众专注地操作着设备。

这款名为“智康机器人”的产品专为脑中风患者设计,适用于急性期、痉挛期等时期的上肢屈伸复合训练。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创始人徐培麒曾在英国攻读机械专业,归国后因家人中风经历而投身康复机器人研发。

该团队没有试图打造替代医院专业康复治疗师的“全能机器人”,而是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让老人不排斥康复训练?

观众体验游戏化康复仪器“智康机器人”

经过实验与思考,他们将康复训练拆解转化为了12款互动游戏:钓鱼游戏训练抓握能力,寻宝强化认知功能,厨房任务训练复合动作。设备简化了交互逻辑,针对老年人特点调节反应时长,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家庭自主训练。据介绍,这款产品已经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与上海部分医院建立合作,单次训练费用50元可使用医保报销,家庭版设备价格控制在国补后4000元以内,或采用月租模式。

“有患者家属反映,患者最初不愿说话、不肯活动,只愿意看电视。使用设备‘玩’了几天后,竟然开始主动活动,情绪也有明显改善。”团队成员介绍。

其实,游戏化康复机器人并非全新概念。同期展出的康复机器人巨头企业傅利叶智能推出了“具身智能康复港”系统,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多模态感知、大模型与精准运控技术,构建了五大训练交互模块。傅利叶机器人在WAIC现场担任“实习康复治疗师”,通过变换手指高度引导患者与机器人手指相触进行康复训练。虽然技术更加先进,但主要面向B端市场,家庭部署成本较高。

相比之下,这家初创公司的轻量化康复设备虽然技术相对简单,却推出了千元级的适老化家庭版本,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每天一局“钓鱼游戏”,或许就是患者踏出康复之路的开始。

  重新定义制造:三天打印一面美感之墙  

“幻形建构”项目三维打印过程 受访者供图

忠鸿科技展台同样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机械臂正在现场打印高强度构件,背景墙上展示的仿竹编纹构件以其复杂纹理和美学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这面墙我们三天就完成了,传统模具加工至少需要半个月。”工作人员介绍。这家由90后工程师主导的公司专注“高温智能制造”,通过数控激光系统实现2000℃级打印,支持金属、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等多种材料组合。

系统还能更换雕刻头,实现一体化加工,将打印表面转为光滑抛光,或呈现竹编等复杂肌理。“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效率优化,还包括材料美感与结构适应性的探索。”研发人员边演示边解释。

“幻形建构”项目设计 受访者供图

团队曾多次与高校设计团队合作,多次打印出高仿真装置构件与建筑节点。团队曾多次与高校设计团队合作,打印出高仿真装置构件与建筑节点。例如,与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实验室的合作了一座名为“幻形建构”的大尺度全三维打印建筑原型装置项目。

这个项目从AI生成的二维图像出发,通过多视角图像合成三维模型,最终实现了2米×2米×2.3米的复杂几何形态建造。该装置采用30%玻璃纤维增强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于AI生成几何的高度拓扑复杂性,团队开发了非平面与非连续打印控制、构件智能分区与路径优化等多项技术,实现了从“AI幻境生成”到“机械臂物质建构”的完整转化。

“打印不仅是替代手工、提升效率,更是帮助设计师拓展想象空间。”在他们的构想中,这种模块化装置可部署在车间、校园甚至社区,形成分布式制造网络。在这群年轻工程师眼中,制造不仅是工业流程,更是技术、材料、设计的“共创”。他们展示了“AI制造”的另一面:不仅追求速度,更追求美感。

  青年AI创新版图:从垂直场景到生态网络  

从AI+康养、AI+制造,到AI+能源、AI+交通,WAIC上的青年团队正在构建一个更“接地气”的AI应用生态。

入驻张江模力社区的企业智子熹源展示的“智子能碳专家”智能体产品,通过多Agent协同系统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节能5%至15%,目前已在苏州头部新能源集团等项目落地应用。

张江模力社区培育的羚数智能的“百工工业大模型”作为上海首个完成备案的工业垂类大模型,针对工业场景痛点,采用“工业基座+领域微调”架构,已服务振华重工等百余家工业龙头企业。

引发马斯克关注的LOOI机器人、专注机器人视触觉技术纬钛科技、画布式的AI创作工具flowith等新兴项目也展现了青年科技力量的多点突破。

据官方数据,今年Future Tech板块汇聚200余支初创团队,70%成立不足三年,创始人中90后占比超四成。年轻创客的姿态很明确:做具体的事,解具体的问题,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7月29日展会落下帷幕,但这些青年带来的技术创新已不再停留在展示层面,体现出的关键词是“落地”。人工智能不是遥不可及的“终极智能”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改善。这或许是AI时代值得期待的未来图景:不只在云端的算法理想,也在身边的实用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