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青年与“竹节草”赛跑,以青春之力护万家灯火
2025-07-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当台风“竹节草”可能会二次登陆奉贤的消息传来时,奉贤区奉城镇三角洋小区的居民们却少了往年的焦灼。17幢居民楼外,新换的电缆泛着金属光泽,楼道里杂乱的旧电线被整齐的新线路取代。这是奉贤公司新片区供服二班青年突击队赶在台风登陆前,为这个90年代老旧小区筑起的青春电力防线。

“前年台风天,家里空调开着突然就断电了,冰箱里的菜全坏了,老人还差点摔了。”65岁的王阿姨站在8号楼楼道里,指着新换的大容量开关感慨。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区,170余户居民共用着3kW的户均容量,就像穿了件“紧身衣”。2024年单是8号楼,总熔丝就跳闸6次,遇上台风暴雨,断电更是家常便饭。

7月初,当“竹节草”的路径预报指向华东地区,供服二班的青年陈旭昌和同事们心里就拧起了疙瘩。“台风天用电负荷陡增,老旧线路根本扛不住。”陈旭昌翻出小区的电力台账,红笔圈出的跳闸记录密密麻麻,“必须赶在台风来前,让线路‘强’起来。”

青年突击队与居委、楼组长组成青春攻坚组。红衣服的楼组长李阿姨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感慨道:“你们比我家娃还细心。”三天内,青年队员们爬遍17幢楼,为23户高龄老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用户,建起了详细的“保电台账”。

施工现场,青年突击队独创错峰作业法。白天居民上班时,他们钻进闷热的楼道,将2.5平方毫米的旧线换成10平方毫米的新线,像给小区血管换上青春动脉。傍晚居民回家后,他们转战外墙架设电缆,把10平方毫米的总线扩容至35平方毫米,相当于开辟出“电力快车道”。

“张大爷的充电宝电量够吗?”施工到8号楼时,陈旭昌在微信群里反复叮嘱。针对两户行动不便的老人,青年队员们轮班值守,全程保障改造不断电。李阿姨拿着喇叭在小区里喊话:“这些年轻娃顶着38℃高温干活,就是为了台风天咱能睡安稳觉。”

“明灯”流动服务车旁,青年团员们化身电力宣讲员。95后队员小林演示新电表操作时,特意给老人画了图文手册;有人咨询充电桩报装,00后业务员小周当场登记。

7月27日,8号楼率先完工。当王阿姨按下空调开关,冷风顺畅送出时,她拉着青年陈旭昌的手笑了。此时,青年突击队正冒雨测试最后一幢楼的线路,雨水混着汗水浸透工装,他们却盯着手机里的台风路径预报加速作业。

截至记者发稿,17幢楼的改造全部完成。新架设的电缆如青春的臂膀环抱楼栋,集中安装的电表箱透着整洁利落。“以前台风前愁停电,现在就盼着看这群年轻人歇口气。”李阿姨的话道出居民心声。

与此同时,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青年突击队也闻“汛”而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开展大棚隐患整治工作,筑起了道牢固的青春防线。“前面探头告警就是这块大棚,你看,是大棚的绑扎线松了。”

在辖区蔬菜大棚区,突击队队员杨冲、孙正然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田埂,对松散的大棚进行再加固。杨冲蹲身攥紧松弛的绑扎带,孙正然踮脚稳住棚顶,两人合力将带子拽直,卡扣咔嗒扣紧的瞬间,大棚上覆盖的塑料薄膜瞬间“安分”了。

“小孙,这是你经历的第一个台风天,和以前比起来,现在我们有了数字化手段,隐患排查工作开棚一旦被掀,塑料布很可能缠上输电线路,必须万无一失。”杨冲抹了把脸上的汗,语气坚定。

这支活跃在防汛抗台一线的青年突击队,是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一支充满活力与战斗力的生力军。队伍中,既有像杨冲这样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青年骨干,他们凭借着多次台风季的实战历练,成为团队的中流砥柱;也有像孙正然这样刚刚经历转正培训、满怀热情的年轻员工,他们带着蓬勃朝气和求知欲,在实战中迅速成长。正是这种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承,铸就了这支队伍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青春底色。

得益于无人机三维点云扫描、可视化监控及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的发展,这支突击队不止于手勤,更是通过数字化手段练就了火眼金睛。在台风到来前,突击队员们通过无人机对输电线路通道进行自主巡检,重点检查了重要入沪输电通道及相关线路的本体缺陷及通道环境情况,及时发现并联系林业站等部门修剪了14处树木,并结合可视化监控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对大棚、大型机械施工等进行实时监控与告警,共加固94处大棚。

在这场与台风赛跑的改造中,上海电力青年用行动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在多格合一、三网共建的基层治理中,青年永远是冲锋在前的生力军。当“竹节草”的风雨来临时,照常亮起的万家灯火,正是这群青年交出的最亮青春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