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上海的简称为何是“申”?从楚寿春城的考古发现谈起
2025-07-31 上海

展览的门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除署名外)

上海的简称为何是“申”?追溯其渊源,那就得说到楚国的一位令尹——春申君黄歇。近日,闵行博物馆“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邀请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义中,为大家带来一场《大国的余晖——从楚寿春城的考古发现谈起》专题讲座,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楚国八百年——定都寿春十九年  

楚国八百年,经营江淮四百年,定都寿春十九年。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寿春城系战国晚期楚国最后的都城(公元前241至前223年),其地望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关及其附近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说到这里,张义中展示了寿春府鼎的照片,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盖上刻有“寿春府鼎”四字铭文。可见,战国晚期“寿春”便作为地名存在,“战国晚期寿春的地域范围,应包括淮河之滨的寿县、凤台、淮南及其周边。但是,从考古学的命名原则来看,寿春城遗址称为寿县楚故城更为合适。”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冲积平原北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地理位置优越而独特,北为八公山、淮河、东淝水天险,南地势平坦,沃野千里。“诚然,寿春作为一都之会仅在楚国最后十九年(公元前241年~前223年),但是对这一区域的经营却是贯彻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其发展也经历了吴、蔡、楚等诸国。春秋初年,州来为楚之重邑,是楚在东国的活动中心。春秋中期以后,吴在江东崛起,吴楚争霸江淮,作为军事要塞的州来始终是两国争夺的重点,其政权归属更迭频繁。公元前493年,吴迁蔡于州来,改称下蔡。下蔡是在州来城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有前后承继关系。”张义中说道。

  武王墩墓——迄今规模最大的楚国王级墓葬  

“据史书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历幽王、哀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前后共计19年。其中哀王被负刍所杀、系非正常死亡,负刍被秦俘虏、系亡国之君,通常认为两者依制下葬的可能性很小,其有无墓冢已无从考证,仅考烈王和幽王墓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分别为武王墩和李三孤堆。”张义中说道。

武王墩墓与寿春城遗址相距约15公里,系寿春城遗址王室和高等级贵族墓葬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首次发布武王墩一号墓阶段性发掘成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楚国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9年4-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会和淮南市博物馆一同对武王墩墓进行了首次考古钻探。武王墩墓历史上多次被盗,2015年至2016年,武王墩墓再次连续被盗,公安部追缴了凤鸟虎座鼓架、青铜编钟、石磬等文物共70余件。盗掘行为破坏了墓葬埋藏环境,影响地下文物安全。2019年-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武王墩墓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

“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武王墩墓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陵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其中陵园平面近方形,四周设有围濠,周长约4969米,总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约2100亩)。”张义中介绍道,“车马坑位于主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目前所知楚系墓葬中最长的车马坑。主墓西侧约200米处,有多座大型陪葬墓南北分布,陪葬墓间由围沟界隔。陵园东南部还散布有20余座小型祭祀坑。发掘结果表明,武王墩墓主墓(一号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东西向,由封土、墓道、墓坑、椁室四部分组成。”

张义中表示,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王墓,反映了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墓葬形制、营建工艺、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较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武王墩一号墓的面貌和考古价值也将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

  西南小城——春申君居所  

西南小城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寿春城遗址及其周边截至目前共发现疑似大城一座,小城四座(包括西南小城、寿滨古城、十里头古城、张家圩子小城)。西南小城遗址与楚国封君城规模相当,保存完整,且距离寿春城遗址很近,年代大致相当,因此在探索和最终解决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86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首次调查,采集到的遗物特征与寿春城遗址中出土的战国遗物一致,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推测城址为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

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楚顷襄王时,黄歇和太子熊完(即后来的楚考烈王)作为人质在秦国待了10年。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十五年后,为了应对淮北与齐、鲁的战事,他将封地交还给考烈王,请求移封江东吴地。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奔丧时,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害春申君及其全家。

考古工作成果表明,西南小城的四个城门规模大致相当,发掘确认的北门上口宽3.2~4米,下口普遍宽度不足1米、最窄处仅约0.5米宽。在张义中看来,这么小的城门,很难满足一个楚国重臣日常起居、车马出行的需要。从城内外的堆积来看,西南小城也不像长期居住之所。因此,认为西南小城的军事用途更为明显,可能是拱卫寿春城的一座卫星城。

张义中 受访者供图

  == 对话 ==  

青年报:在上海,有许多地方都是以“春申”来命名的,您可以分享一些黄歇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吗?

张义中:公元前247年,67岁的黄歇向考烈王提出建议,认为淮北12县地理位置过于接近齐国,不适宜作为封地,而应划为郡治理更方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将江东地区封给了黄歇。黄歇在江东重建了吴国故都(即今江苏苏州),并以此为基地在周边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他带领民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改良农田,有效开发治理了长江三角洲的浦江地区,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后世的敬仰。上海的黄浦江和简称“申”与春申君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得以体现。上海被命名为申城,正是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浦江,原本河水浑浊,泥沙俱下,黄歇率领众人进行了疏浚,使得河水变得清澈,因此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

青年报:您是楚寿春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可以透露一下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吗?

张义中:接下来我们考古队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对疑似大城城垣的解剖验证,这是我们2025年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在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选取已探明疑似大城的东北角布探方解剖发掘,到目前为止,已经揭露到夯土墙的局部。根据勘探结果,大城西北角是因势利导,利用自然地势地貌修筑,且极有可能以东淝水古河道作为其北护城河。另外,对柏家台遗址的解剖发掘,进一步确认其宫殿建筑基址的性质,探明其年代。

按照城市考古的一般方法,除了确认大城城垣外,在城内外继续探索楚晚期的宫殿建筑、贵族宅第、手工作坊、平民社区和墓地等,进一步搞清楚寿春城的功能布局。以时间为轴线,关注寿春城遗址的前世今生,从传统考古学研究的角度,仔细区分战国末期、秦代及西汉前期的遗存,建立当地战国至西汉时期考古材料的排序编年,从中抽丝剥茧寻找寿春城的相关线索。开展寿春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综合研究,到时候我们也会及时公布研究结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