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喀青年宣讲联盟成立,开启智力援疆新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作为一个祖国边疆最基层的乡镇,我们能听到来自上海顶尖高校高材生的讲课,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也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喀什市叶城县洛克乡副乡长高峰不无感触地说。近日,“沪喀同心·青春理享会”援疆15周年主题理论研讨座谈会在新疆喀什上海援疆前指举行,“沪喀青年宣讲联盟”同时成立。在宝山区委宣传部组织下,来自宝山区委党校、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的青年宣讲团队,随即在叶城及周边市县启动了以“六个一”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即举办一次座谈交流、成立一个青年宣讲联盟、组织一场圆桌论坛、策划一批宣讲素材、开展一系列宣讲活动、形成一系列机制和成果。
圆桌论坛:沪喀青年共话边疆未来
在联盟启动次日举行的“沪喀青年圆桌论坛”上,青年代表们通过《叶城宣传片》沉浸式感受丝路古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脉动。来自上海的6名大学生与叶城2名大学生代表围绕“边疆建设、文化互鉴、青年使命”三大主题展开交流,从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等维度分享了见解与实践。专家们对青年发言进行了深度点评。
叶城县宣讲团成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庞佳玲说,这次论坛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抱负远大的新时代青年,深入理解了基层理论宣讲的意义,“我将努力践行论坛主题,以知识报国,用思想引领做好宣传”。
青年群体的跨地域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互鉴,更在实践层面推动了民族团结的创新发展。参加完沪喀青年说座谈会,叶城县返乡大学生阿布都萨拉木·吐拉买提收获很多:“很多优秀前辈们分享的经验,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会跟紧他们的脚步,去为建设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努尔比娅坦言,通过交流,听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我们以前在上海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走向一线、走向基层、走近百姓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够,听了大家的分享,我也希望回去以后再总结一下,能够回到上海为大家讲解新疆的故事”。
系列宣讲:精神铸魂、产业筑梦
在叶城县烈士陵园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全国唯一该主题纪念馆),讲解员杨娟的深情讲述令宣讲团成员动容。参战老兵、“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的外孙麦麦提明·麦吐送讲述的“喀喇昆仑精神”,更让宣讲团成员感受到了卫国戍边的责任与奉献。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热依汗姑丽·麦麦提和福建师范大学的热汗古丽·艾合买提,作为叶城返乡大学生代表,分享了如何用青年语言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并表达了学成返疆、建设家乡的决心。
宝山区委党校专家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了交流。叶城退役军人创业者、新疆新藏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讲述了从脱下戎装到扎根边疆的创业故事。
“这场跨越五千公里的青春对话,核心在于让深沉持久的家国情怀,在当代青年中引发最强烈的共鸣。”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宁娉在宣讲中的一段话,道出了两地青年的心声。
在叶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另一场聚焦“乡村振兴沪喀协作实践”与“基层治理文化融合”的宣讲交流同样热烈。与中印自卫反击战纪念馆的精神洗礼相比,这里更侧重产业与发展。同济大学单鑫教授解析了“叶城核桃产业园区生态规划”案例,并与当地企业代表就产业发展痛点进行了深入交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欣宇以《文化是桥,治理是舟》为题,阐述了对基层治理中文化融合的思考。叶城青年创业者则围绕“青年行动与社区赋能”主题踊跃提问交流。
深入基层:“三全六讲”落地边疆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懿欣的父亲是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也是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第一批来到叶城工作的援疆干部。“在那几年里,每到暑假我都会来到叶城,棋盘乡杏子树下蘸着盐水的水煮羊肉、核桃七仙园里第一次见到的青皮核桃、从房间窗户里就能远眺到的雪山,构成了我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揣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吴懿欣以《石榴籽同心筑梦:从东海之滨到昆仑山下的十五年见证》为题进行了宣讲,赢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
“要把宣讲成果落到实处,走向最基层的青年是必不可少的。”叶城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洛克乡作为叶城县下辖乡镇,平日上午算不得特别热闹,但是当宣讲团来到洛克乡,现场被年轻人坐得满满当当。“听说这次来宣讲的老师不只是一名高材生,也是一名援疆干部的女儿,我们就是想来听一下她对新时代新疆的认识和希望。”洛克乡青年阿布都热合曼·麦麦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宝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山区将探索“三全六讲”宣讲模式在援疆工作中的实践路径,促进宝山与叶城两地理论宣讲骨干深度交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本土大学生)的核心枢纽作用,建立以“沪喀青年宣讲联盟”为核心的长效协作机制,力争形成《案例集》、品牌联盟、骨干队伍和宣讲素材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新路径贡献“宝山智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