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2025-07-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7月31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上,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工作。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需要更好为全国发展大局挑大梁、作贡献。对此,龚正说,我们将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就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上海狠抓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总的考虑是,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等六大行动,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龚正重点介绍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服务消费。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服务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们将在积极促进商品消费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扩大服务消费。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二是扩大入境消费。上海长期是国内入境旅客数量最多的城市,去年接待入境旅客近671万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客对拉动全市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围绕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加快提升入境旅客服务感受度、消费便捷性。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是今年一项重点工作。5月、6月两个月,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1.3%。上海制定出台了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过3000家。

三是培育新型消费。上海将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悦己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邮轮经济。“悦己消费是消费的新趋势。我们支持开发原创IP,大力促进‘IP+消费’。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夜经济品质,打造不同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市集。”龚正提及,首发经济是上海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去年超过3500个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全市新增首店1269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上海发布了“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品牌来沪开设首店,不断提升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能级。同时,银发经济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新蓝海”。上海支持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把上海打造成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围绕扩内需,上海也还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管理。今年,上海发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8.0版行动方案,并推进“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龚正介绍,上海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持续下功夫,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第一,着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我们将紧跟前沿交叉新兴领域,加速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第二,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科技攻“尖”、产业向“新”。上海将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30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

第三,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推向产业界创造更好的条件。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抓手。上半年,我们出台了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在全力抓推进、抓落实。

同时,要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将做深做实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促进大科学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组建新一批区域创新联合体。协同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响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上海品牌”

当前,上海正在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提升重大开放载体平台能级,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挥风向标作用的重要举措。

龚正表示,上海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面对国际经贸规则动态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上半年,上海制定实施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同时,整合构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上海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正在抓紧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总的考虑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平台和信息渠道进行统一整合和优化提升,形成“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全方位的企业出海服务体系。重点是组建“1+(3+15)+X”工作机制。

据介绍,目前,线上平台开发建设、线下服务功能提升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不断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努力打响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上海品牌”。

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投资于人”

龚正说,今年以来,上海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第一,加大稳就业力度。上海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方面,确保全市面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深化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建立外贸稳就业工作机制,全力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在此基础上,充实稳就业政策工具箱,储备一批增量政策。另一方面,确保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6万人、再创新高,要持续加强就业服务,推动尽早实现就业。

第二,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22年7月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后,中心城区零星旧改还有约38万平方米。前两年完成改造25.8万平方米,今年将实现整体清零。二是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三是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计划用2024年到2026年的三年时间,启动66个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去年启动了21个,大幅超过年初计划10个的目标,今年计划启动25个。下半年我们将持续加力,重中之重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统筹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场化融资渠道,今年新增的政府专项债额度中,约400亿元将用于“两旧一村”、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同时还将大力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改造建设。

第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民健康“守门人”,我们将充分发挥社区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一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去年以来,全市二、三级医院拿出一半以上的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社区优先预约的号源达到20万个。下一步,将着重完善上转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探索康复期患者优先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配备药品种类,分别增加到128种和763种。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中医药等功能,更好地守护市民健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