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拒绝“班味”的年轻人为什么“假装上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来,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事物在多个城市悄然兴起。年轻人只需支付三四十元,便能在布置成职场模样的空间里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服务。流风所及,一些写字楼将空闲办公室改造成“假装上班公司”招徕消费者,画室、咖啡店也纷纷发布相关话题蹭热度。
这是一个乍一看十分矛盾的现象。过去一段时间,“班味”已然成为年轻人集体吐槽、争相逃离的高频词,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如今却有人心甘情愿花钱“假装上班”,甚至催生出提供服务的机构,反差之大,不禁令人好奇:这究竟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
如果深入思考,就能发现,年轻人厌恶的或许从来不是上班本身,而是过分内卷、扼杀个性的职场生态。拒斥“班味”,其实是拒斥这种生态。而上班这件事,它在现代生活中是具有超越经济报酬的心理和社会价值的。
事实上,上班不止于养家糊口,也是日常秩序的重要锚点。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清晰区分了工作与休息的界限,人们据此有条不紊地分配精力与资源,将生活的千头万绪安排妥帖。职场也是个体与社会发生连接的重要节点。同事间的协作、客户的往来,共同织就了我们的社会关系网。当一个人骤然脱离职场,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由于与这部分社会关系剥离而产生的惶恐与尴尬。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假装上班公司”吸引的多为职场过渡者、灵活就业者、网络创业者……杭州的一位小红书up主就表示,辞职后在家办公效率锐减,付费入驻后因为规律的作息和共处的氛围而重新获得了工作节奏。可见,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张工位,更是一种结构化的生活节奏、一份与社会的连接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安全感。
不过,“假装”的戏码终究有其边界,再逼真的布景也无法替代真实人生的舞台。“假装上班公司”可以作为疗愈迷茫的驿站,却不可能成为取代现实的避风港。当“扮演”职场人取代了真正的价值创造与社会连接,它会不会异化为一种自我麻痹的精致骗局呢?同时应当注意,部分商家宣称能提供“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制造工资流水”等灰色服务,这就有可能触碰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消费者要加以辨别,切勿“踩坑”。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