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建成,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今年年底前将显成果
2025-08-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今天上午,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吴群峰在会上介绍,上海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项基础性制度发布,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计划于2025年底前按期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集成创新,高标准创建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据吴群峰介绍,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东站。到2025年,完成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全域封闭运作。到2030年,全面建成。

商务合作区积极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努力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试验田”。市政府已发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为指导商务合作区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海关总署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暂行办法》,为保障人员、行李物品和货物等便捷高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发布《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为保障中外人员自由交流交往提供制度支撑。

未来,商务合作区将围绕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这三个发展定位,着力培育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质量三项核心功能。

《办法》施行后,将便利人员进出。全球各国持有效邀请的受邀人员免办签证等入境许可进入,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并可申请延期。境外人员可叠加适用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便利化政策。境内人员可办理通行凭证入区。

便捷行李物品管理。对入区境外人员携带的合理自用物品给予充分便利。境内人员携带需复带出区的物品,入区前可通过综合服务平台便捷登记,出区时快速验放。

同时实施货物高效管理。对进出境和进出区货物,海关参照综合保税区政策管理,享受保税、退税和免税政策,区内保税货物自由流转。区内商业服务企业从国内市场采购物资,采用卡口登记模式便捷进出区。

开放合作,高质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吴群峰表示,《办法》实施后,将更有利于开展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支持企业便捷汇聚全球商务人士开展商务活动。便利外国机构在区内独立或合作主办涉外经济技术展会。区内运营所需设备仪器享受进口免税政策,支持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支持开展跨境研发测试等业务。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展示交易、跨境电商等业务,区内规划建设高标准科创研发载体。利用人员便利进出和设备免税优势,支持企业开展跨境协作、研发实验、成果转化等。

支持开展国际化专业服务。允许具有经国家认可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按规定提供服务,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区域,支持引入国际医疗资源。支持开展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跨境业务。

同时对标国际,高品质建设高度便利的国际商务交流载体。上海已规划国际一流园区,市政府已批复《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高水平规划建设。合作区将建设专业功能设施载体,建设科创研发孵化基地、医疗器械培训展示创新中心、会议会展中心、酒店及商业文化综合体等。提供便利化服务保障,提供全流程多语种、国际化民航、便利化网络、高标准医疗服务,支持各类支付场景。

=问答=

问:企业在合作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具体业务?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吴群峰: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可以满足企业开展商务交流、研发创新、专业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需求。

一是支持开展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全球受邀人员免签入区,便捷开展商务洽谈、新品发布、涉外经济技术展会等活动。商务合作区运营所需设备仪器实行清单管理,按国家规定享受进口免税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开展医疗器械、航空服务、专业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培训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

二是支持开展跨境研发测试等业务。区内支持开展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融资租赁、软件测试、数据加工等业务,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专业化的科创研发孵化基地、医疗器械培训展示创新中心等载体,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物业空间。

三是支持开展国际化专业服务。允许境外专业人才提供认证服务,支持会计、金融、法律、咨询、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提升专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商务合作区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的试点区域,支持企业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支持企业开展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跨境业务。

问:请问海关在提升进出区人员通关体验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

上海海关副关长张翼:商务合作区是智慧海关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上海海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探索新型人员物品通关流程,切实提升进出区人员通关体验。通过构建“智联”监管体系,打造“智感”通关环境,创新“智控”监管模式,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同时,构建“无感通关”的海关智慧监管场景。

问:商务合作区将要建设面向国际的商务交流新平台,进一步促进商务人士跨境交往,请问有哪些便利境外人员来区活动的创新性措施?

上海边检总站副总站长霍莉:便利境外人员来区活动,是商务合作区政策创新的关键所在。移民管理机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安全有序的前提下,作出了一系列便利性安排。

一是入区便利。受邀人员收到邀请后凭有效邀请函和本人护照等国际旅行证件,即可搭乘国际(地区)航班抵达浦东机场、前往商务合作区。人员入区时,较常规入境通关流程更简便、体验更丝滑。

二是停留便利。允许境外人员在区停留30天。对于有进一步停留需求的境外人员,根据其本人或邀请机构申请,还可为其办理延期手续,再给予最长不超过30天的停留时间。

三是离区便利。境外人员在商务合作区活动结束后,可以在区内办理值机、参照入区时的便捷流程快速登机离境。需入境中国其他地区的,特别设计了“离区入境”的流程,可安排在区办理手续,也可预约使用快捷通道。同时叠加适用口岸签证、24/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