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白领赶“灸”热度高,这里一天消耗近百斤生姜?专家提醒……
2025-08-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艾香氤氲,药烟袅袅。入伏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的中医综合治疗区治疗床早已“一位难求”。

在这里,仅一天就要消耗掉近百斤生姜和10斤左右的艾绒,成为不少市民对抗酷暑、调理身体的“养生胜地”。前来的市民中,包括了不少被“空调病”、肩颈劳损困扰的年轻人。不过,中医专家提醒,养生需遵循科学原则,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

仅一天消耗近百斤生姜

中午12点,七院三个中医治疗区仍然是“满床”状态。从事IT行业的小张,提前一天预约好,趁着午休时间赶来做“督脉灸”。在护士的指导下,他穿上“反穿衣”俯卧在床上,将背部裸露出来。护士先用温热精油沿其脊柱线细心推按放松,随后沿着脊柱均匀涂抹一层刚打制好的新鲜姜泥,触感温热辛香。接着,将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作用的艾绒精准地铺设在姜泥之上,塑成一道蜿蜒的“龙脊”。随着艾条被点燃,橙红色的火苗瞬间腾跃而起,一条炽热的“火龙”沿着人体阳脉之海——督脉缓缓“游走”。浓郁的艾草焦香混合着生姜的辛辣气息,随着升腾的烟雾弥漫在整个空间,令人心神安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吹空调,颈椎疼、后背发凉,听说这个督脉灸补阳气、祛寒气最管用,赶紧来试试。”小张闭着眼,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和期待。

在另一张床上,张女士正在接受“温通拨筋罐”治疗。医师手持特制的温罐,在她酸痛的肩膀部位边灸边拨动筋结,她发出舒适的喟叹:“我这老寒腿和肩膀疼,一到夏天吹空调就犯病,比天气预报还准。三伏天来做做这个,感觉寒气被拔出来了,舒服多了。这里中医技术多,我们这些老病号每年伏天都来报到。”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窗口期。此时人体阳气最旺,腠理开泄,督脉作为‘阳脉之海’,施灸能最大程度激发阳气,驱散体内深藏的寒湿邪气,对虚寒性体质、反复感冒、老慢支、过敏性鼻炎、腰背冷痛等效果尤为显著。”该院护理部主任金咏梅解释道。

“仅一天,医院中医治疗区就要消耗掉近百斤生姜和10斤左右的艾绒!其中一部分生姜,来源于我们在医院‘百草园’自己种植的,纯天然新鲜生姜!”金咏梅说。作为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七院深耕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已成熟开展20种中医药特色疗法,形成了丰富的中医“技术库”,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记者看到,除了明星项目督脉灸,这里俨然是中医外治法的“博览会”:融合刮痧、艾灸、推拿等六效的“火龙罐”在护士手中灵活游走,发出温热的摩擦声;造型古朴的“葫芦灸”利用葫芦的药性及聚热特性,将艾热深深导入穴位;散发着药香的“药泥灸”将热力与药力双重作用直接作用于患处;针对视疲劳、干眼症的“雷火核桃灸”像一副特制眼镜,为双眼送去温润的呵护;调理脾胃的“任脉灸”、专攻腰骶的“八髎灸”也各有拥趸。

专家提醒:辨证施治是前提

随着伏天“中医热”持续升温,不少市民争相尝试艾灸、敷贴等疗法,但中医专家提醒,养生需遵循科学原则,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并非‘一招鲜’。医生会详细评估每位来访者的体质、主诉和健康状况,个性化推荐或组合技术。比如一位既有脾胃虚寒又有肩颈劳损的白领,可能会建议她尝试‘任脉灸’配合‘温通刮痧’;而像张女士这样的老寒腿,除了拨筋罐,‘药泥灸’或‘八髎灸’也可能是好选择。穴位敷贴、经络走罐、耳穴贴压、温通包、灸盒灸、悬灸等,都是我们‘菜单’上的常备项。”金咏梅告诉记者。

专家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伏天艾灸等温热疗法。例如,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口苦、舌苔黄腻、易长痤疮,若盲目艾灸可能加重体内湿热,引发口干舌燥、便秘等不适;阴虚体质者本身易上火,伏天艾灸可能导致心烦失眠、咽喉肿痛。建议市民在尝试前先到正规医院进行体质辨识,由专业医师判断是否适合相关疗法。

同时,特殊人群需谨慎。孕妇、高热患者、皮肤破损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群,应避免艾灸等外治疗法;儿童皮肤娇嫩,治疗时需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防止烫伤;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治疗方案需根据基础疾病调整,不可照搬他人经验。

此外,中医养生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伏天养生除了借助中医外治法,还需注意日常作息和饮食。应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饮食以清淡为主,少贪凉饮冷,可适当食用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助力阳气升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