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之外的城市“建筑师”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中心镇区规划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最初关注西岸美术馆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源于一位视频博主的推介。他巧妙地抛出一个话题:上海的“老钱”们曾经住在哪里?所谓“老钱”是英文“Old Money”的直译,近年来跻身网络热词,泛指一出生就能过着优渥生活的人。陆家嘴、世博会中国馆、城隍庙、徐汇滨江……这些如今寸土寸金的地方统统不是正确答案,在脱胎换骨之前,它们往往贴着“厂中村”“棚户区”“老破小”等标签,实在难入昔日“老钱”的法眼。
这场全景式呈现“上海建成史”的展览,恰为我们还原了这座城市自1949年后极速变迁的轨迹。建筑,在其中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对象。然而,在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宏大城市演进史中,建筑的意义远不止于传统认知中的“高大上”。那些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小角落”——譬如为行人、户外工作者提供庇护的微型建筑——虽不起眼,却生动折射出一座城市深藏的人文温度与关怀。
主策展人李翔宁说,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史的一部分。当下,艺术与市民生活的边界日益交融,这亦为当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启示:它促使建筑师放下身段,不再仅仅扮演高高在上的创作者,而需更深地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的参与者与共建者。
这一启示,或许还能进一步延展:城市的“建筑师”不必是囿于物理空间的营造者。从人文维度出发,每个人都可以为城市精神“添砖加瓦”。“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正是此意的最佳注脚。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孕育新型“建筑师”的沃土。众多自媒体创作者自发挖掘城市变迁的“微视角”,于“小切口”中展现“大视野”,那名以“老钱”视角解读城市发展的博主即是一例。更有甚者,已从内容的观察者与生产者,积极转变为推动实践的“建设者”。我们乐见,随着旨在扶持和培育优质内容创作者及企业的“沪九条”政策出台,更多这样充满洞见与热忱的城市“建筑师”,将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