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IP改编如火如荼,上海文化土壤孕育勃勃生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在上海这座城市,文学IP和舞台、影视从没有像这样产生着妙不可言的链接。这是上海作协“文学IP・戏剧重构——IP改编在舞台与影视领域的实践”研讨活动所释放出来的信息。
与会专家认为,当下,上海正成为文学IP改编的“试验场”,多部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持续涌现。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芭蕾舞剧《百合花》历经三年打磨,于今年7月在上海大剧院完成世界首演,即将于8月登陆国家大剧院。这部改编自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的作品,由作家王安忆担任编剧,以独特的芭蕾语汇再现战争中的人性之美。
以上海地标武康大楼为蓝本的小说《诺曼底公寓》,正同步推进话剧与影视剧改编。这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高渊创作的作品,以公寓看门人之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浓缩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战争与和平。目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启动话剧版创作,聚焦“反战”内核与悬疑叙事;尚世影业则计划将其打造成海派风格影视作品,通过“一栋楼”解构上海城市记忆。
网络文学IP《庆余年》的戏曲改编则探索出另一条路径。在阅文集团与赵氏工坊的合作下,这个涵盖权谋、武侠、科幻等多元元素的超级IP,将被构建成“戏曲矩阵”:既以京剧、越剧等不同剧种呈现与之匹配的主线剧情,又围绕“范闲”“长公主”等魅力角色打造支线小剧场,甚至将联动地域文旅资源,让传统戏曲与年轻受众产生新连接。
应该说,从经典文学到网络作品,从芭蕾、话剧到戏曲、影视,上海的文学IP改编正呈现“全品类、多维度”的活跃态势。在这场IP改编热潮背后,上海独特的文学积淀与城市特质,为优质内容的诞生与转化提供了天然土壤。深厚的文学基因是IP改编的源头活水。正如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所说:“上海是一座被文学浸润的城市,文学基因始终是影视戏剧创作的源头活水。”这种积淀不仅体现在经典作品的持续影响力上,更体现在当代创作的活力。无论是高渊笔下武康大楼的历史回响,还是网络文学中折射的时代情绪,都为IP改编提供了丰富素材。
上海的开放包容也为IP改编提供了广阔舞台。《诺曼底公寓》建筑原型武康大楼的缔造者邬达克的故事印证了这点。1918年,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这位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初来乍到,身无分文。但上海这座“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得以在上海的三十年间就建成百余件作品。邬达克的成就,既源于他自身的才华、勤奋,更离不开上海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很多人说邬达克把所有的才华留在了上海,我觉得更为准确的是上海为邬达克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高渊说道。如今,上海的开放包容也将为更多创造者进行IP改编增添更多可能性。
尽管成果丰硕,文学IP改编仍面临诸多挑战,成为行业共同思考的课题。艺术形式的适配性也考验创作智慧,不同艺术门类有其独特规律,话剧、影视的IP改编不能一概而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坦言:“IP 改编不是简单移植,找到文学内核与舞台规律的契合点,才能避免‘叫座不叫好’。”同时,在实操层面,像《诺曼底公寓》话剧创作,除了面临外国演员难寻的问题,上海本地演员稀缺、会说上海话的演员更是少之又少,这都严重影响了作品地域特色的呈现。而跨机构合作中,版权沟通、资源协调等流程仍需优化。正如上海市文旅局艺术处副处长叶强所言,文学IP转化是长期工作,“需要文学创作者、院团、院校、影视公司共同发力,持续打破壁垒,完善机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