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义:绿化是城市的面子,更是百姓的日子
2025-08-04 青年

朱道义(左)在指导徒弟。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现任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管理部经理的朱道义获得的荣誉很多,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为一名扎根绿化养护领域三十余载的共产党员,他用双手编织城市的“生态画卷”,用行动诠释“劳动最美”的时代内涵。

可以说,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插花大师、城市绿化的开拓者,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人民福祉的践行者。从务工青年到行业翘楚,从普通党员到上海市人大代表,他以赤诚之心书写了奋斗者与城市共成长的华章。

精研技艺守匠心

“一花一叶总关情”,朱道义将插花艺术视为毕生追求。三十余年如一日,他潜心钻研传统插花技法,融合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开创“海派花艺”新风尚。为提升技艺,他遍访名师、研习古籍,还自费赴广州苗圃选种试种,反复打磨花材搭配与造型设计。正是这份执着,让他斩获全国及省市级插花大赛金奖二十余项,获评“上海工匠”“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等称号,成为业界公认的“花艺匠人”。202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朱道义不满足于小小花篮的精雕细琢,而是带着匠心,将插花技艺融入道路花街布置中去,将艺术灵感注入城市公共空间。

2008年,他带领团队在南京西路尝试花卉种植,拆掉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铁护栏,以杜鹃、红掌等花卉打造上海首条街面景观花街,开创“道路即画廊”的先河。

此后,他走遍静安区每一条道路,结合建筑风貌、气候特点,设计“一街三景、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为保障花卉成活率,他创新“三段式种植法”,每500米变换植物组合,兼顾美感与生态;为优化养护流程,他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

传道授业育英才

朱道义领衔的静安区工匠创新工作室,推行“高师带徒”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赛事指导等方式,为行业输送近百名青年骨干。他常说:“匠人不仅要自己发光,更要照亮后来者的路。”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先后在国家级插花竞赛中斩获金奖12项,多名青年获评“上海市技术能手”,团队被授予“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上海赛区)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

作为团队带头人,他坚持以党建赋能业务,创新“党建+项目攻坚”机制,将党员先锋岗设在绿化一线:积极运用科技赋能传统行业,带领团队探索“智慧绿化”,为8000余只花箱编码,建立数据档案,实时监控它们的状态;调度养护作业,提升运营服务,提升了城市绿化的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花街的缺失补植、损坏修补、养护等工作能快速有序地跟进,实现警报发出30分钟内抵达现场、1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确保1.1万株行道树、13公里花街花箱和五个街道共计1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始终枝繁叶茂、繁花似锦。在他的感召下,团队形成“技术硬、作风实、敢担当”的鲜明特质,先后完成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30余次。

“绿化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百姓的日子。”朱道义说。

为此,他组建社区绿化服务队,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提供养护咨询、绿植救治服务;他走进老年大学、企业楼宇,开设“花艺课堂”“绿化科普讲座”,惠及群众超万人次。一次讲座中,他得知某老旧小区绿化荒废,立即协调资源,带领团队义务改造,栽种月季、茶花300余株,让“杂草丛”变身“小花园”。居民动情地说:“朱老师不仅种下了花,更种下了希望。”

作为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朱道义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城市微更新”“口袋公园”等项目落地,倡导“人民绿化人民建”,组织市民参与花街设计投票、绿植认养活动,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朱道义认为,“城市之美需要代代接力,我的任务远未完成。只要城市需要,我愿做一辈子的‘护花人’”。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