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镇住一车“神兽”的魔法试卷,妙在哪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高铁出行遇到“熊孩子”怎么办?00后列车员“用魔法打败魔法”。
近日,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在南宁东开往杭州西的G1546次列车上,00后列车员覃云昊在工作的时候,会带着上百份不同年级的小学试卷,遇到孩子吵闹就会上前“奖励”一张,完成试卷的小朋友和安静乘车的小朋友还会得到一张时髦贴纸。
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和点赞:自家娃平时在家写作业费劲,在火车上却因为能得到奥特曼贴纸,乖乖接过试卷做题。这“试卷战术”真比家长吼一百遍都管用,网友笑称列车员是“高铁在编班主任”。
看起来,列车员用奖励和惩罚,轻松“拿捏”熊孩子,实际上这触及了公共空间管理的难题。高铁这种密闭空间里,孩子吵闹问题一直很棘手。传统做法要么是列车员口头劝阻效果有限,要么是乘客间引发冲突。这个“试卷战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铁路部门“治闹”的探索也并非孤例。例如在南宁开往北京西的“刘三姐号”Z6次列车上,就设立了“移动童趣吧”,让儿童旅客可以在餐车区域玩游戏、绘画、阅读书籍,享受更专注和快乐的旅途时光。这些尝试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通过提供正向引导和趣味替代,将潜在的问题转化为积极的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之所以有效,在于精准把握了儿童心理特点:用即时、有趣的小奖励(贴纸)引导安静行为,用略带挑战性的任务(试卷)转移注意力、消耗精力。而家长们也心知肚明,比起之前社交平台上热议的“高铁判官”,这份提醒既温柔,又维系着公共空间有序运行的根基。
从教育角度看也很有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孩子在火车上就愿意写作业?可能因为对穿制服的列车员有天然的敬畏,也可能环境新鲜,奖励及时,还带着游戏性质。这反衬出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家长是否太依赖说教而缺乏趣味引导?旅途本是天然的流动课堂:窗外瞬息变换的风景、车厢内陌生人群的互动、站点间的地理人文印记,无一不是鲜活教材。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未能善用此“课堂”,反而在“旅途劳顿”的托词下,要么对孩子喧哗置若罔闻,要么简单塞给孩子一块电子屏幕以换取表面平静。公共空间是孩子社会化的最初演练场,每一次“无拘无束”的吵闹被默许,每一次对他人不适的浑然不觉,都在悄然弱化他们对社会边界的认知。
旅途很短,教育之路很长。若每一段旅程都能成为鲜活的社会规则启蒙课,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成长、懂得尊重与边界,那么车厢的安宁,就无须依靠00后列车员的“试卷魔法”——因为规矩的种子,早已在启程前便深植于孩子心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