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主理人挽回口碑,重在以真本事正衣冠
2025-08-0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主理人一词走红才短短几年,口碑便有所下滑。一些调侃精准戳中要害:随着自称主理人的经营者数量激增,部分人将人设当生意,只玩概念却不干正事,让这一称谓从“有情怀的创业者”沦为“割韭菜的噱头”。

主理人原指潮流品牌经营者,后来泛化为各行业个体工商户。最初是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在创业的时候想要突破身份标签,借助这一称谓彰显文化与个性。比如开咖啡店,定期举办活动加强社交属性;开手作店引入非遗技艺,发扬传统文化……这本是文化赋能商业的积极尝试,也贴合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次席,人们更关注身份地位、审美趣味或生活方式。然而原本蕴含新意的称呼,却在坊间滥用的过程中渐渐蒙尘。

作为符号化产物,主理人概念被过度泛化,虚假身份表演等负面现象,随之出现。譬如早点摊摊主自封“古早味小吃主理人”,听起来颇具匠心,但除了凭空涨几块钱,其本质并无不同;还有一些主理人以文艺爱好来标榜自我,热衷店铺装扮、频繁更新“主理人日常”,却忘记了身为经营者的首要职责是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

大众对主理人的吐槽,并非源于行业歧视,而是没在这个名头之下看到经营者的优势。“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语义的滥用让本应体现专业性的称谓沦为笑谈。可见,主理人招人烦,问题不在语义本身,而在于头衔与实力的错位。真正的主理人,需要具备独当一面的掌控能力,既要有独特的品位价值,更要有专业技能和全局性的经营思维,将产品与服务落到实处。

譬如山东日照的民宿主理人成兵,将民宿体验与在地文化相结合,积极为游客讲好当地故事,吸引了一批拥趸;辽宁大连的唱片店主理人刘刚将店开进居民区,聚拢志同道合者,不仅在店里举办小型音乐会,还将音乐带到公园和海边,让唱片店成为邻里文化的一个燃点……这些案例证明,在沽名钓誉之流败坏主理人名头时,真正的主理人却不畏流言,坚守初衷,努力创造出独特的商业价值。

想要挽回口碑的主理人亦可从中“正衣冠”:看看自己能否从“身份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能否在同质化竞争中具备差异化优势,更重要的在于能否平衡好情怀和商业的关系。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先活下来,才能谈理想。不如扔掉虚名,以真本事回应社会期许,只有实至名归的主理人才能站稳脚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