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公共服务,看一座宜居之城的善意支点
2025-08-0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对初来乍到的“沪漂”而言,落脚城市的第一重考验往往是住宿。“青年驿站”回应了这一痛点,为符合条件的求职青年特别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单次不超过3天、全年累计不超过15天的免费过渡性住宿。目前,上海全市已有70余个驿站点位,动态提供约200间房源,缓解初来者最迫切的安居之忧。

“青年驿站”的出现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接纳年轻人,更关注并支持他们的发展,用务实的行动托举起他们的梦想。以江西小伙胡俊杰为例,暑期来沪前,他通过“青年驿站”小程序申请到一个50平方米、配备齐全生活设施的单间。更贴心的是,驿站还提供就业指导、政策解读等服务,成为胡俊杰开启“沪漂”旅程的可靠支点。

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和友好,人们首先会想到良好的环境、繁荣的商业、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等。这些当然都重要,但很多时候,往往是像“青年驿站”这样充盈着细节的支持与关怀,最打动人。无独有偶,上海南站新近开放的“灯塔书房”,400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千余册图书,供候车旅客免费取阅,让人们在赶路的间隙沉浸于书香;旁边的红十字医疗诊室还能刷医保卡配基础药物,应对旅客突发的健康需求。“灯塔书房”的存在,让人们奔波的旅途多了些从容与慰藉,也让城市的善意在流动的人群中自然传递。

如果说“青年驿站”和“灯塔书房”是公共服务体系伸出的援手,那么那些涌动于街头巷尾的平凡善举,就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炎炎夏日,便利店、奶茶店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的一杯冰水、几块消暑的冰块;一些小餐馆为遇到困难的人群默默递上的一碗面条……这些善举不来自制度的强制性规定,也无关任何量化的考核指标,而是源于普通人对各自处境的共情。单独看每一个善举或许是微小的,但一缕缕微光交织叠加,就能照亮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些落在实处的接纳、尊重与支持,让“城市”二字超越地理坐标,成为人们愿意停留、安心奋斗的地方。城市的文明高度,不只看它的建筑天际线有多高,更要看它对个体的关怀有多深。城市的宜居与友好,终究要落到“人”的感受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