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挤挤挤挤爆了!中医集市上为何来了那么多年轻人?
2025-08-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视频

艾草与薄荷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悠扬的民乐旋律随风飘荡,一群年轻人穿梭其间,时而驻足体验推拿、贴敷,时而围着DIY摊位欢笑交流。中药冰箱贴、非遗主题漆扇、可定制的养生茶包……这些带着传统印记又透着新潮气息的物件,成了年轻人手中的“抢手货”。

“这不是跟风,而是真的觉得有价值,打心底里热爱。”00后女生陈晨在参加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这场中医集市后,对中医的好感又深了一层。当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潮流元素碰撞,一场场让年轻人争相打卡的中医集市,让“国医”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年轻人的“中医探索之旅”

下午2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非遗惠健康,国医潮起来”仲夏养生节的中医集市刚开场,就被年轻人的热情“点燃”。

冬病夏治敷贴体验区前,排起了长队。龙华医院心内科医生乔思雨一边为年轻人贴敷药膏,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三伏贴”的原理:“就像给身体的阳气‘加把火’,趁着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补一补,冬天就不容易被感冒咳嗽找上门了。”

旁边的顾氏外科非遗展演摊位前,传承人正用立体模型演示中医外科的独特疗法,精细的操作让围观的年轻人啧啧称奇。“以前以为中医只能慢慢熬汤药调理,没想到还有这么厉害的外科技术!”正在用手机拍摄素材的大学生小林说,她打算把这些画面剪进vlog,“让更多同学感受中医的神奇。”

最热闹的当属中医药文创区。造型简约的艾草香包被设计成书签、钥匙扣,挂在摊位上随风轻晃,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印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胃”字样的中药冰箱贴,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时髦单品”。

也有年轻父母为了孩子而来。在徐氏儿科“摊位”上,儿科医生马骏告诉记者,徐氏儿科肇始于徐杏圃,奠基于“中医儿科泰斗”徐小圃。徐小圃之子徐仲才、徐伯远师从名医祝味菊,1960年共同创建了龙华医院儿科。至今,徐氏儿科通过五代传人的努力,已享誉江浙沪一带,辐射全国。孩子的身高发育很受家长关注,所以这里也成了热门摊位之一。

火爆的中医集市,不止于此。不久前,由杨浦团区委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经济·玩转草本YOUNG”中医养生主题人人市集火热开市!青年朋友们穿梭于摊位之间,亲手制作香囊、体验推拿手法、品尝养生茶饮、学习气功要领……大家纷纷表示,不仅在轻松有趣的市集氛围中解锁了实用养生技能,更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并非古老传说,而是可感、可触、可用的“年轻态”生活方式。

同样热闹的场景,也出现在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子里。暮色中的洪缘百草园飘着清苦又温润的药香,为期四天的“三伏健康夜市,中医养生嘉年华”,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打卡地”。从黄昏到星垂,很多年轻人踏着晚风而来,在百草园的草木间开启了一场把把脉、贴贴药、学养生的夏夜之旅。

集市让老祖宗的智慧焕发新生

中医集市办一场,火一场。在各个中医集市的角落,总能听到年轻人对中医的鲜活表达。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着中医,也诠释着对这门传统医学日益深厚的热爱。

在集市逛了两个多小时的小李手里拎着一堆“战利品”:中药香囊、陈皮普洱养生茶包,还有一本《年轻人的中医养生指南》。“以前觉得中医是爷爷奶奶才信的东西,如今彻底改观了。”小李说自己长期熬夜加班,总觉得疲劳,在集市义诊区被中医师指出“气血不足”,还拿到了定制的调理方案——“晚上11点前睡,早餐加颗煮鸡蛋,每周喝两次五红汤”。“这些方法简单好操作,比吃保健品踏实多了。”小李说,他已经把方案设成了手机壁纸。

“凌晨两点还在追剧,早上起来头重脚轻,感觉身体被掏空。”体检报告上的“亚健康”字样,让25岁的设计师小赵第一次主动关注养生。小赵坦言,自己之前对中医的印象停留在“慢悠悠调理”,觉得不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但这次在集市上,他发现中医有很多“即时见效”的疗法:拔完罐后背虽然有红印,但脖子转动灵活多了;喝了杯薄荷养生茶,烦躁感立刻减轻了。更让他惊喜的是,中医师给的建议很具体:“比如让我在工作间隙按揉内关穴,这些小方法容易坚持,效果还很明显。”

“看到中药香囊做成潮玩挂件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中医‘活’了。”22岁的大学生小张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她看来,中医集市最吸引人的是“让老祖宗的智慧有了新模样”。她记住了每个摊位前的有趣细节:“顾氏外科的药瓶上有手绘图案,八段锦的口诀被编成了顺口溜,连养生茶都起了‘清凉一夏’‘元气满满’这样的名字,这些都戳中了我们年轻人的审美,让我对中医的热爱又多了几分。”

“这不是跟风,而是真的觉得有价值,打心底里热爱。”00后女生陈晨认真地说。她在集市上买了一本《中医小白入门手册》,里面用漫画解释了“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概念。“以前觉得这些理论很玄,现在发现其实是古人总结的生活规律,比如‘春养肝’对应着春天要多散步、少生气,很有道理。”

不过,除了“好玩有用”外,不少年轻人在集市上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23岁的小周和室友们穿着同款汉服来逛集市,她们的手机里存着提前做好的“打卡清单”:体验推拿、制作香囊、和八段锦表演者合影。“拍了很多视频,打算剪个vlog发在社交平台,标题就叫‘00后逛中医集市实录’。”小周笑着说,已经有朋友在评论区问地址了,中医集市成了她们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话题。

在中医DIY区,一群年轻人正围着制作漆扇,一边分享养生心得。原本陌生的人因为共同的话题聊得火热,临走时还互相加了微信。“这是一种很舒服的社交方式。”刚加了新朋友的小林说,比起酒吧、KTV,她更喜欢中医集市的氛围,“大家聊的是怎么照顾身体、怎么理解传统文化,这种交流很有意义。既玩得开心,又学到了东西,还认识了同频的人,这就是中医集市的魔力。”

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中医集市的走红,不仅是年轻人的自发选择,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不过,中医医师们也发现,年轻人对中医的接受度正在提高,但需求也更具体,所以对如何在集市上摆好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的医师在集市上特意准备了“中医小课堂”,用短视频讲解“为什么熬夜伤肝”“外卖吃多了如何健脾”等问题,让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也有医师设计了很多游戏,让年轻人“边玩边学中医,领悟中医”。

过去,中医文化传播要么在医院诊室里,要么在教科书上,年轻人很难接触到。“随着市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知晓传统中医文化,是医院的职责所在”,龙华医院副院长王琛说。

在上海市卫健委新闻宣传处二级调研员、市卫健委文明办副主任俞军看来,中医集市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传统传播的边界”。她以龙华医院的仲夏养生节为例:“这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却不是简单的陈列。让大家在互动中触摸文化根脉,在实践中体会 ‘治未病’的智慧。”

在此次摆摊前,龙华医院心内科医生乔思雨一直在想如何提升集市中的“互动感”和“活泼感”。“年轻人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亲手制作香囊、体验疗法、参与游戏,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他们对中医产生更深的理解。”她认为,这正是中医药文化“惠民”的体现,不仅要让市民得到健康服务,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文化温度,而集市就是最好的“文化桥梁”。在乔思雨看来,集市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医的核心价值,又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创新不是为了讨好年轻人,而是让中医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在集市上,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是‘我睡眠不好,该怎么调理’,这些都是年轻人的高频需求。”乔思雨说,传统的中医服务要么讲深奥的理论,要么给复杂的药方,而集市上的体验项目则直击痛点,用活泼的服务更符合他们的生活节奏。

从疗愈音乐会的旋律到中药香囊的清香,中医集市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当年轻人爱上中医,不仅是一场潮流的追捧,更是一次文化的回归——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找到了与传统对话的方式,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正如参与者小张所说:“在这里,我们读懂了老祖宗的智慧,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健康密码。”

让中医医师们感慨的是,集市上的年轻人不仅是来“玩”的,更带着探究精神,“有人追问‘三伏贴’的原理,有人比较不同流派的推拿手法,还有人拿着《本草纲目》对照药材。这种文化认同会转化为生活方式的选择:当年轻人开始用中医的思维调理身体、规划生活,传统文化就真正融入了时代血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