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设32个微专业,使毕业生在交叉学科领域脱颖而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有50名本科毕业生同时修读了微专业,他们在就业落实速度、岗位质量都优于学校平均水平。这背后蕴含怎样的育人密码?
记者今天从学校了解到,自2022年启动微专业项目以来,已累计开设32个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空间治理、数字贸易等多个领域。这些“小而精”的微专业通过跨学科技能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破解人才供需错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微专业赋能解锁就业新机遇
9月新学年开学,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徐睿琪将在云南省昆明市教工第二幼儿园与一批萌娃相遇,她将正式成为一名幼教老师。让这名00后心怀自信的是,不仅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功底,通过微专业的学习,还让她养成了“家长视角”,更加有一种共情力。
“在大学里,我们赶上了学校第一届开办微专业的浪潮。通过对比课程表,我十分中意家庭教育微专业,通过试听,我就决定好好学习下去。”徐睿琪发现,家庭教育微专业除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国际前沿理论,这些内容新鲜有趣,与原本的学前教育有交叉和互补,给自己带来更丰富的视角。
她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了一年半的微专业学习。“学校挺贴心的,把课程放在周三下午和周五晚上,这两个时间段一般都没课,方便我们安排另外的学习。”徐睿琪发现,修读微专业的同学,有一大半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看来大家的想法挺相似的。
“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家长的视角去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我不是家长,但通过学习,我开始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经历,也明白以后工作时怎么更好地跟家长沟通,帮助小朋友成长。”徐睿琪说。
在毕业找工作时,徐睿琪很自然地把微专业的学习经历写进了简历。“我通过校招很快就锁定了就业单位,奖学金、学生党员身份,以及微专业,我觉得,都是我的求职加分项。”几乎没有波折,徐睿琪进入了自己的意向单位。她期待,这些赋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在未来的工作里切实发挥出作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届生闫增宝,修读“数据驱动教学”微专业后,掌握了通过教学数据优化教学策略的方法。毕业后,这位来自原国家级贫困县淅川县的学子选择返乡,入职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如今,他期待将数据驱动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用精准化教学助力家乡教育发展。
而对华东师大2025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吴曦来说,顺利入职上海交宅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开发工作,凭借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精准判断需求方向,这一核心能力的养成也多来自微专业的学习,吴曦学习的是数据驱动教学微专业。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获悉,华东师范大学于2022年正式启动本科生微专业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及三大先导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城市更新和未来学科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华东师大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介绍,学校充分调研兄弟高校开设微专业的情况后,经教师申报、院系推荐、专家评审等流程,首批开设创意传播、关键软件安全保障技术、公益慈善、全球胜任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数字贸易与管理、家庭教育、数据驱动教学7个微专业,次年新增ECO德语、日语及数字素养与计算机科学教育3个专业。这些微专业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由具备成熟师资与管理经验的院系设计课程体系。
新建设的微专业以调动学校人才培养自主改革的积极性为目标,率先在本科生中进行试点,创新采用单独编班形式,课程与主修学分挂钩。同时,学校同步构建微专业管理系统、设计校级证书版式,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形成“需求对接-学科支撑-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的全链条育人生态,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示范性路径。
“学生报名非常踊跃,由于受到班额限制,有的专业还要进行二次选拔,与预期基本符合。2022年、2023年两批微专业共招收了近250名同学,结业106人,部分同学因为交流、实习等原因与微专业课程出现冲突,未能修满学分,学校也将学生已修读学分转为本科内的学分。”刘俊升说。
与传统课程相比,这些微专业课程“小而精”,完全对标主修标准,修读年限1-2年。同时,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安排,采用小班化教学,同学们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师生之间有更多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微专业与主修连通,可以认主修课程学分。同时,颁发学校微专业证书,助力留学和就业。
选择“加餐”的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更强
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挑战,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学校于2024年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AI+X”系列微专业,首批开设AI+数学、AI+地理、AI+美术、AI+传播4个“AI+X”微专业。
基于前期布局,华东师大今年又推出新一批18个微专业,最新的这批微专业将自9月新学年正式面向同学们授课。至此,结合前期建设,微专业数已达到32个。其中,最新一批增加的18个微专业中还有4个“AI+X”微专业,分别是AI+磁共振、AI+商学、AI+药学、AI+金融。
数据显示,修读微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共50人,早在6月,94%的学生就已落实升学和就业去向。对升学学生而言,微专业通过交叉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可弥补主修专业单一性,也提升了学生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竞争力。对就业学生而言,微专业精准补足产业急需技能,如数字贸易与管理微专业赋予非商科生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家庭教育微专业证书成为社区教育机构认可的职业资质。
可以说,微专业以学术支撑交叉潜力、产业锚定就业出口的“双轨赋能”模式,使升学群体在交叉学科领域脱颖而出,就业群体有效破解专业错配困境,这成为华东师大推动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章晶晶也认为,微专业的设置从传统的学科培养导向转化为与应用深度结合的市场导向,为学生的生涯选择提供了“二次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选择微专业“加餐”的学生,往往职业规划意识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在就业市场中富有竞争力。同时,随着相关政策逐步完善,用人单位对高校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攀升,正趋于形成高信任度的双选机制。
另据记者从学校获悉,之后,学校还将基于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导向和场景赋能,探索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通过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等平台及相关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人工智能项目实践机会,达到学以致用。
新一批微专业还考虑直通名企,通过聘任校外导师,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参加课程设计,培养企业优选毕业生。数学资优教育微专业延揽国内知名竞赛金牌教练,培养数学竞赛教师,已收到诸多知名中学“就业订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