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馆迎来50岁“生日”,乒乓球爱好者送上“厚礼”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你能想象么?一个十几岁的乒乓球爱好者竟然击败了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
这件事就发生在8月10日的“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之上海体育馆建成50周年宣传活动中。在活动现场,这位新生代乒乓球爱好者和乒乓球世界冠军曹燕华组成一队,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和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组成一队,双方进行了一场男女混合双打比赛。最终“小将”以11:2的成绩击败了“老将”。
这一场的胜利也给上海体育馆50岁“生日”送上了一份别开生面的“礼物”。五十圈年轮,上海体育馆圈住了几代人的体育记忆;半世纪时光,点亮了一座城的运动热情。
上海市民的“万体馆”
“扣球呀!”即便是大比分落后的状态,徐寅生还在鼓励球桌对面的小将。
或许是听到了徐寅生的激励,球桌对面的曹燕华挥舞着球拍,来了一记漂亮的扣杀。在球桌的另一面,王仪涵,这位羽毛球世界冠军面对这记扣球显得有些局促,毕竟她的握拍姿势还是沿用羽毛球的。“换成羽毛球拍可能会更加适应一些”,现场不少观众打趣道。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年轻人的运动方式、运动条件也在变化,他们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当时确实要好很多。”比赛结束后,徐寅生对记者说道。
过去的50年间,除了像今天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之外,上海体育馆见证过无数赛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万体馆”承载了几代上海人和体育人的记忆。如果说原来的“万体”是万人体育馆的意思,那么现在的“万体”则承古通今,正不断拓展着体育运动的无限可能性,丰富着市民健身运动的选择。
“我们现在也在全民健身方面,也在积极地提供支持。按照上海市体育局对场馆的要求,我们每周的公益开放时间都达到了36小时,即便是在周末,我们每天也有8个小时的公益开放时间。”久事体育文化中心公司总经理唐玫对记者说道。
另外,唐玫告诉记者,徐家汇体育公园内的多处运动场所还是上海市首批“免申即享”的体育场所。据悉,“免申即享”优惠新政策面向6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和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符合条件的群体无须提交任何证明材料,即可通过智能化系统自动核验身份并直接享受票价优惠。
五十载荣光,续写城市体育新篇章
1975年8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专家魏敦山设计的上海体育馆正式竣工,一座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体育馆屹立在上海西南部。因容纳观众数量达到1.8万人,所以也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万体馆”。之后很多年,这座圆润剔透似水晶宫殿的体育馆成为上海人民心头的骄傲。
1976年,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建成后的首场赛事——上海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掀起了上海体育迷的观赛热潮,一场场中外赛事轮番在这里上演。那时正值中国对外交往步伐加快时期,小球推动大球,上海体育馆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
随着城市的日益更新,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上海体育馆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仅进行了结构加固,还进行大量专业服务功能的升级。改建后,上海体育馆的建筑面积达40552平方米,设置可移动看台,容纳近1.3万个座位(其中活动坐席2000余座),使其具备满足承办国内外顶级赛事和活动的条件,内部拆除原有大舞台,形成环形看台,满足举办一系列国际赛事的办赛条件。
就在50岁“生日”的前一晚,徐家汇体育公园“三件套”之一的上海体育场内上海德比激情上演,创新高的6万名观众呐喊声浪,见证着城市体育文化的蓬勃生长。改造之后的上海体育馆也将给上海带来更多的活力。
“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四馆(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上海游泳馆、徐家汇体育公园综合馆)同开了。8月23日,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和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一起举办,届时整个徐家汇体育公园预计将同时容纳十万人。”唐玫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