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挂号可享多科诊疗!申城医院试点“多病联合管理门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以前看个病,心内科、内分泌科,一个上午跑三四个地方还说不清问题。现在只要挂一次号,去一个门诊,几个专家围着我讨论,感觉踏实多了!关键是我只要付挂一次号的费用!”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开设的“多病联合门诊”候诊区,刚结束诊疗的李阿姨感慨道。
面对慢性病共病患者日益增长的复杂诊疗需求,今年7月中旬,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试点推出“多病联合管理门诊”,为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或疑难复杂病情的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效、精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如今,试点已满一个月,运行效果究竟如何?
※ 挂一次号,多科专家齐诊疗 ※
68岁的李阿姨是“多病联合门诊”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她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梗,以往李阿姨需要分别前往内分泌科调整降糖药、心内科控制血压、神经内科控制脑梗死,时常顾此失彼,导致血糖血压波动较大,头晕胸闷症状反复出现。
听说市八医院有了多病联合门诊后,李阿姨现场预约了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的联合诊疗。就诊当天,她按预约时间带着检查报告准时来到联合诊室。专家团队详细询问了她近期的症状、用药情况及自我管理细节,共同查阅了历次检查报告。
其中,内分泌科专家发现李阿姨近期自行增加了某种降糖药剂量,导致夜间低血糖风险增高;心内科专家注意到其血压控制不佳,当前用药方案存在潜在相互作用;神经内科专家则发现部分药品与心血管用药功能相仿,可适当调整。
经过近半小时的讨论,专家团队达成一致意见:调整降糖方案,更换为更安全的新型降糖药并精细调整剂量,降低低血糖风险;同时优化心脑血管用药组合,减少部分用药,选择协同增效且副作用小的组合;设定更严格的家庭监测目标,还为她提供了随访意见,预约好下一次复诊时间。
对这次高效、精准的诊疗体验,李阿姨赞不绝口:“专家们把我最近头晕胸闷的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用药,还有在家里怎么监测、什么时间来复查,都一起讲得清清楚楚。一次就把我几个大问题都理顺了,再也不用自己东奔西跑瞎琢磨了!”
※ 按需组合,优化就诊流程 ※
“多病联合门诊”为何能让患者频频点赞?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门诊打破了传统的单科主导模式,采取按需组合的模式运行: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匹配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消化内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同时出诊。患者一次预约,就能在一个诊室内接受多学科专家的共同问诊,专家们会集中解读检查结果、讨论病情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就诊时,专家团队会当场评估患者所需的CT、心电图等检查,无需患者自行预约,由门诊协调优先安排。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流程优化,大幅缩短了就诊时间。每名患者每次就诊时间约半小时,目前该门诊每周三上午开设,基本处于满员状态,老年患者的来电咨询量也较大。
预约方面,患者可通过医院门诊大厅1楼预约中心窗口现场预约,或进行电话预约。预约中心的专职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病症描述,确定参与出诊的科室医生。由于出诊医生需灵活调配,暂不支持网上预约。
而在费用方面,该门诊采取普通门诊收费标准,按18元/门诊号计算。若同时匹配3名医生,一次就诊费用为54元,与分别挂3个科室号的费用相同,并未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
※ 获广泛认可,将逐步拓展服务 ※
该门诊试点近一个月来,同样获得了网友的广泛认可。社交平台上,不少人留言点赞,认为这种模式“太人性化了,值得推广”。
据介绍,该门诊目前每周三上午开设,需提前预约,可在医院门诊大厅1楼线下预约,也可通过电话预约。如需取消或改期,可拨打34284588转7100(门诊预约中心)或18917541715(工作日8:00至16:30)。“因为涉及多种常见慢性病,患者情况各有不同,最终由哪些科室参与出诊需要由预约中心专职人员评估,且人员并非固定,因此目前无法通过网上预约挂号。”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王田龙表示,对于网上预约模式,目前正与相关互联网公司咨询,探索通过患者在线问答匹配相应科室专家,以实现远程预约挂号,未来或有望推出。
目前,试点门诊开放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代谢科、肿瘤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7个科室。医院表示,已有普外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申请加入,未来将根据需求邀请更多科室参与,同时考虑纳入妇科、儿科等,服务中青年及儿童患者。
王田龙表示,“慢病多病管理门诊”有望成为就诊新趋势。多学科联合(MDT)门诊并非新鲜事物,各地医院已开设肿瘤MDT门诊、体重管理门诊等,需求量均较大。以该院2024年开设的孕妇口腔联合门诊为例,由药剂科、妇产科、口腔科医生共同出诊,因满足了孕妇群体用药禁忌多、口腔问题高发的需求,一年来就诊量极大,甚至一号难求,近期也有更多医院跟进开设此类门诊。
据院方介绍,“多病联合管理门诊”的开设,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疗效,减少医疗风险,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该门诊初期主要面向老年共病患者、疑难复杂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开放。医院将根据运行情况和患者反馈,逐步增加开诊频次,拓展覆盖病种范围,并探索与社区医院的联动机制,让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