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让高校劳动必修课,真正有必修的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大势所趋。不但中小学开设劳动课,据《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调查问卷显示,91.37%受访大学生所在高校,也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
劳动课在高校中普及是好事,但实际落地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教育的积极意识不够充分。有些高校的劳动课“签个到”“打个卡”就行了,并没有落到实处,致使学生把劳动教育和关乎学分的专业课分得很清,对劳动课抱着敷衍的态度。有些高校受到师资、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限制,或是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劳动。还有学生指出,高校的劳动实践过于单调枯燥,与中学劳动教育同质化,缺乏真实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劳动场景。
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有所得有所悟”,是各所高校的必答题。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成长必修课,怎样才有必修的意义?
高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不妨开拓更多有趣的场景,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多用心。中国美术学院在劳动实践课程中设置了“春收计划”,学生们从开学季种下油菜籽,到来年春天见证油菜花绽放、初夏挥镰收割,课程贯穿了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而后学校食堂将油菜花籽榨成油,端上学生的餐桌。吃菜和吃自己种的菜,对于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如此劳动教育跳出了课程的范畴,成为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更能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学校先破除“走过场”“完成指标”的态度,把劳动课办“活”了,学生才不至于把上课仅仅当作“打卡”。
除了避免“打卡式”的走过场,也不提倡吃苦式的劳动教育。有些旧观念还把劳动课当作学生体验“累”和“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有矮化劳动之嫌,甚至让学生产生劳动也分“三六九等”的认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到,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高校的劳动教育可以尝试提升现代科技含量,打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劳动场景。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劳动教育课上,引导学生操控无人机开展农田检测,有学生在课后感叹,如今农业早已不是“锄禾日当午”的传统模样,越来越走向智能化、精细化。
各所高校资源不同,专业对口不同,劳动教育也应该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中国海洋大学的“网红地标”海大茶园,成了学生们采茶制茶的现代工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则结合了古代的拓印、活字印刷和现代3D打印技术,让学生在“重塑”古籍中培养“工匠精神”。整合各自资源优势,跳出“齐步走”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们从书本中走出,进入更丰富的现实场景。学生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的同时,也能收获“劳动最有趣”“技多不压身”的体验,从而为未来踏入职场打下基础。
“重知识传授,轻生活劳动”的教育观念已经翻篇,期待高校未来能够打开更多生动鲜活、贴近生活和专业的劳动场景。“打卡”心态少了,“打磨”意识多了,高校生们方能从劳动教育中强体、增智、立德。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