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的笔墨书写文化的同根同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2025中国台湾·上海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在上海圆满结束。来自中国台湾台北、云林、高雄三地的三所学校的青少年学生与上海的同龄人以笔会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青少年也对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书同文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青少年书法作品交流展开幕式上,两岸青少年用多元才艺编织出一幅文化交流的画卷。上海姑娘张诗悦的古筝独奏《行者》,琴音悠扬如流水,勾勒出传统文化的悠远意境;徐梓萌的诗朗诵《寻找中国》,字字铿锵间满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余忞悦演绎的京剧选段《梨花颂》,婉转唱腔中尽显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而中国台湾13位青少年代表共同朗诵的《乡愁》,则以真挚的情感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让跨越海峡的思念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
才艺展示之外,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两地青少年代表互赠纪念品,小小的物件里藏着的是青春的友爱与对交流的珍视。展厅内,大家提笔蘸墨,现场书写、交流心得,一笔一画间既有扎实的基本功,更有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走出展厅,两岸青少年一同扎进上海的文博场馆与城市街巷,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在上海博物馆书画展厅,历代珍贵书画藏品让青少年们驻足良久。他们凑近展柜,仔细辨认笔墨细节,倾听历史故事,仿佛与千年前的书法家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泛黄的纸卷、灵动的线条,一笔一画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本里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存在。
而上海笔墨博物馆里,从古代到现代的笔墨工具静静陈列,诉说着笔墨制作的千年技艺。博物馆中特别展出了深受海派书画大师喜爱的毛笔,并结合沈尹默、张大千等名家的用笔习惯与相关故事,使代表团师生对毛笔从制作到使用的全过程有了更生动的感知。而在韩天衡美术馆,26位两岸青少年以书会友,现场书写互赠作品,传递两岸情谊。美术馆内的篆刻精品与印石藏品,更让大家流连忘返。
除此之外,从宋庆龄故居到武康路的老建筑、城隍庙的市井气,青年们漫步城市,既领悟到两岸历史与文化的同源与交融,也体会到了上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这些体验,让文化不再局限于笔墨纸砚,更融入了生活的烟火与时代的脉搏。
本次交流活动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与中华书法教育学会共同主办,其间举办了青少年书法作品交流展,78件两地作品同台亮相,中国台湾作品尽显对文化本源的坚守,上海作品则选自“扎根传统 经典临摹”获奖作品。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丁申阳不仅为展览致辞,更带来主题讲座,从书法史讲到“碑学”“帖学”,从运笔技巧谈到性格与书风的关联,鼓励青少年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