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加班光荣榜”这么离谱的公司病,得治
2025-08-1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样离谱的“加班光荣榜”你见过吗?近日,某电商公司一份《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引发热议。榜首一名员工7月加班时长竟然高达159.96小时,平均下班时间为深夜23点12分。这家公司号召全体员工以他们为“榜样”。

为何如此公然违背《劳动法》的“加班榜单”,竟能堂而皇之地悬挂于企业之中?其根源,在于管理层对法律和职工基本权利的漠视,他们并非不懂法,而是不守法。他们把劳动者的健康权、休息权,当作了企业效率与利润的祭品。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一条对工作时长及加班上限有明确规定。然而现实中,当违法成本远低于压榨员工带来的超额利润时,一些企业自然有恃无恐。当加班被包装成“企业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是无法说“不”的。社交平台中有不少现身说法的打工人:“不加班就等于不努力,想升职首先‘熬出个样子’,否则连机会都没有。”

先细算一笔账:那159.96小时的“榜首”加班,若按法定加班费计算,本应是一笔可观的补偿。然而当企业将其标榜为“无私奉献”时,这笔劳动者应得的血汗钱,是否已在“榜样”的光环下被悄然抹去?如此,“无私奉献”的号召,更似一纸剥夺权益的“免责声明”。公司管理者的一句话更让人大跌眼镜:主动加班没申请就不给加班费。难道说,用人单位不仅能肆意突破劳动红线,还有本事道德绑架员工心甘情愿地“白干”?

再琢磨一下这份“光荣榜”的遣词造句,就会发现该企业在“偷梁换柱”,把过度加班,偷换为模糊的“奋斗”与“责任”。榜单结尾号召学习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一种概念混淆,将对员工工时的压榨,包裹于虚假的“奋斗”叙事之中,真不知道在“燃”些什么。

揭破假面,什么才是奋斗应有的模样?我们当认清:真正的奋斗,核心在于价值创造,而非自我耗竭。真正的奋斗,是在尊重休息权、健康权的前提下的积极进取,而非急功近利的透支行为。企业应明白,劳动者渴求的,是切切实实制度化保障的权益:合理工时、正向激励、足额加班费、健康防护……这些实实在在的保障,才是奋斗的基础。

要撕下这扭曲的“光荣榜”,不能仅靠个体的觉醒,更需要监管利剑真正出鞘、落地有声,斩断违法加班的利益链条;同时,劳动者亦需在守望相助中看清幻象,共同捍卫“拒绝违法加班”这一不可剥夺的职场权利。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