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Skylight天色》解码人性与时代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视频(除剧照外)
8月12日,备受瞩目的话剧《Skylight天色》(粤语版)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举行。该剧导演司徒慧焯,主演谢君豪、王菀之、李琛瑜悉数亮相,与媒体深入探讨这部曾横扫奥利弗奖、托尼奖的名作如何在跨文化演绎中焕发新生,并分享其对人性与时代的深刻洞察。如何从该剧中解读人性,以及如何看待个体差异后而让人变得包容,也是主创们特别想和上海观众分享的价值点。据悉,该剧将于8月14日至17日上演于上海上音歌剧院,并即将展开新一轮巡演。
双料影帝解码人性洞见
《Skylight天色》改编自英国剧作家大卫·海尔的代表作,1995年于英国国家剧院首演,凭借对人性幽微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描摹,斩获奥利弗奖与托尼奖双料殊荣。登陆华语舞台后,其深刻的人性洞见与强烈的现实共鸣持续打动观众。
整场发布会以该剧宣传片开场,一声清脆的门铃,既隐喻剧中Tom敲响Kyra房门的经典瞬间,也象征着这部杰作与现场观众的“相遇”。主创一致认为:“大卫·海尔的剧本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从香港、深圳到上海,我们始终致力于让经典与当下观众产生深度对话。”
金马奖、华语戏剧盛典双料影帝谢君豪在剧中饰演Tom,他坦言:“初读剧本即被Tom的复杂性吸引。他绝非简单的‘富豪’,而是被时代洪流与自身性格困住的普通人。”身兼剧本翻译的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得主王菀之,在剧中饰演Kyra,她表示:“Kyra的坚守折射出当代人对‘价值’的普遍追问,这种共鸣超越文化界限。”
剧照
从“孤岛”表达到价值碰撞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是《Skylight天色》想要阐释的核心命题。发布会上,主创深入阐释了这一主题。导演司徒慧焯指出:“现代社会看似连接紧密,实则个体常在自我世界中徘徊。Tom的强势、Kyra的疏离、Edward的迷茫,皆是个体‘孤岛’的不同形态。我们试图探讨的是,即便隔绝,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渴望靠近的本能。”
这种“孤岛感”不仅体现在角色塑造,更融入舞台细节。据悉,2025复排的新版本在舞美上进行了调整:灯光随角色情绪由冷冽渐次转为暖黄;道具陈设刻意留白,如同角色间未尽的言语。导演司徒慧焯强调,这些设计旨在“将舞台空间化为角色内心的外延,而非技术炫耀”。
《Skylight天色》拥有多重价值维度。它既展现爱情与亲情的纠葛,更深植阶层差异、代际隔阂等价值观的激烈碰撞。男女主角Tom与Kyra的核心冲突尤为突出——Tom信奉“金钱万能”,Kyra则坚守“金钱无法购买之物”的准则。二人贯穿全剧的话语交锋,精准切中了当下社会的现实肌理。
粤语韵味带来不同的“天色”
高密度的台词对演员是严峻考验。谢君豪笑言这是“演艺生涯中台词量最大的戏”,有时需连续演绎十几分钟,对记忆与情感连贯性要求极高。他特别感谢了导演司徒慧焯在排练中的指导。饰演Edward的青年演员李琛瑜还分享了排练趣事,展现了团队在严谨创作下的热情与默契。
值得关注的是,身兼剧本翻译的王菀之选择“从零开始”重译剧本,避开旧版。她认为,语言习惯随时代变迁,新译旨在“既保留原著的犀利锋芒,又契合当下语境,让台词直抵人心,超越字面意义”。
针对粤语演出如何吸引非粤语区观众,主创表示将优化字幕位置,确保观众在阅读字幕时不错过舞台表演的精髓。同时,将角色设定为旅英多年的华人,使用粤语既贴合原著英伦背景,也符合人物身份设定。粤语特有的韵律更赋予角色情绪以饱满张力,成为此版本的独特标识。
发布会尾声,主创们在复刻剧中“天色之窗”的场景前合影留念。窗框定格的不只是创作者的身影,更象征着戏剧与观众之间的精神联结。导演司徒慧焯总结道:“剧场的魔力在于现场——灯光亮起,演员与观众同频呼吸,‘孤岛’便有了相遇的可能;更希望观众能在剧中的寒冬里感受到一种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视频(除剧照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