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去了上海书展才知道,算法并不真懂我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2025上海书展如火如荼举行。上午10点多踏入上海展览中心,本以为工作日叠加高温天,人流量会比较少,但人头攒动的景象显示:我打错了算盘。目光所及,几乎每个展位前都挤满读者,过道和楼梯旁坐满小憩的人,还有人拖着行李箱在各个场馆间穿梭,尽情挑选心仪的书籍。
在这数字化时代,各大电商平台、读书APP为我们提供了海量资源,选书、购书如此方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也多如繁星。可为何仍有那么多人执着地奔赴书展,与纸质书亲密接触呢?在和一些爱书人交流后我明白了,把大家召唤过来的是鲜活的现场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是与真实世界连接的美好体验。
在算法“喂养”下,我们日常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丝滑了,丝滑得有些无趣。因为算法总是依据过往的阅读记录、搜索偏好,推送给我们熟悉且喜爱的内容,这就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们困在由其构筑的认知茧房中,与流动的知识相隔绝。
从这个意义上说,去书展成了一种突破算法包围的行为。在书展现场,我们会遇到算法认为我们不感兴趣,实际上却会触动心灵的书。它们或许是刚问世的新著,或许是冷门佳作,甚至可能是“陈酿”——今年上海书展新设“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众多读者徜徉于旧书海洋,搜寻宝藏,那种妙手偶得的欣喜,是算法无论如何算不出来的。
书展的魅力不止于书。在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展区,既有上海读者熟悉的朵云书院、大隐书局、钟书阁,也有前言后记、岛上书店、孔乙己书店等来自各地的特色书店。讲座、活动应接不暇,幸运的话,能与心仪的作者面对面交流,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思想。从“七海制造局”的口袋书囊、针织锦袜到“宛平南路600号”的卡包、短袖,层出不穷的文创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身边围绕爱书之人,大家因书结缘,分享阅读的喜悦与感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冰冷的虚拟空间和机械的算法无法营造的。
只有去上海书展,才会认识到一味迎合的算法其实并不真的懂我。它只是用看似契合用户喜好的内容,把日子填满,给予人有限的快感。但它并不能创造不期而遇的快乐,更不能替代亲身体验的乐趣。生活是需要一点缝隙和不确定性的,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需要用意外的惊喜点亮平淡的日常,也需要鲜活的感受以丰盈内心。而这些,唯有走进像上海书展这样的实体空间,与真实的人和事产生连接,才能真切地获得。
所以,在这个炎炎夏日,不妨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不依靠空调续命,不用短视频消磨时光。趁上海书展的东风,去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氛围,拥抱无限延展的生活,在与书籍、与人的相遇中找回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