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照亮彼此的笑容,沪滇亲子共赴一场非遗之旅
2025-08-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一场从上海出发、落脚于云南红土地的民族文化之旅,刚刚在东川画上温暖句点。

8月15日,在普陀团区委指导、普陀与东川两地团区委共同支持下,由上海同生关爱慈善基金会发起的“美丽心灵,青春同行”东川非遗文化公益研学营圆满闭营。为期四天三夜的沉浸式旅程中,来自沪滇两地的亲子家庭与青年志愿者相聚“天南铜都”东川,以公益为纽带、非遗为课堂,在共创中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青春注脚。

火把节点燃团结之光,彝乡非遗成为共学课堂

研学营首日,沪滇家庭走进东川文化地标“太阳谷”,孩子们脚踏2亿年地质奇观,聆听彝族长老讲述铜矿兴衰与多民族迁徙融合的故事,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对话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夜幕降临,火把节的篝火在红土地上升腾。沪滇少年身着彝族盛装,高举火把演绎祈福仪式;长桌宴上,彝家特色菜与上海亲子家庭相遇,美食成为跨越文化的“第一语言”。

在互动中,很多细节让志愿者们印象深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张林记得,有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茶歇时悄悄把饼干和牛奶收起来,说要带回去给辛苦的妈妈,“他们的心思出乎意料地成熟,这让我意识到家庭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已经埋下了种子”。

非遗体验与科技课堂在营地实现了“混搭”:彝族鼓舞学习、汤丹月饼制作、民族服饰换装与机器人对抗赛同台登场。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东川孩子毅毅(化名)说,最让他兴奋的是在团队协作中赢得胜利,“那一刻让我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而琪琪(化名)则笑称自己“最喜欢唱营歌的环节”,她说课程讲解清楚、生动,让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公益实践架起连心桥,青年志愿点亮成长灯

本次研学营紧扣“城乡共育·民族共融”的宗旨,创新构建“公益实践+非遗传承+亲子共育”三大模块。沪滇青少年通过结对帮扶、山区小学物资捐赠、公益市集义卖等形式,在共创中打破地域界限,在交流中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张林直言,自己作为留守儿童出身,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因此当看到很多孩子在心愿卡上写下“希望爷爷奶奶健康”时,格外触动。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传递给他们一种目标感,让他们相信未来能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云南大理大学的志愿者王婷婷也坦言,虽然正处在考研备考阶段,但仍然决定来参加,“有些事比个人考试更重要”。她回忆,孩子们在第一天还显得拘谨,没多久就主动送来画像和零食表达心意,“这种被信任和依赖的感觉让我体会到幸福”。

不少家长也在活动中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有人感慨,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儿因为参加集体活动而变得开朗,“回去后还一直唱营歌”;也有人说,这是孩子自己要求来的,活动结束后“连电视手机都不想看了”。

在这片火红大地上,非遗技艺与现代课程交汇,城市家庭与少数民族文化相遇。沪滇亲子家庭在“共吃一顿饭、共跳一支舞、共唱一首歌”的陪伴中,彼此照亮、共同成长。这段沉浸式、有温度的旅程,为民族团结注入了青春的情感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