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把自己活成一棵树?这些B站UP主一起“树”说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
“把自己活成一棵树”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从植物里怎样汲取智慧和生存哲学?上海植物园、SEE基金会、哔哩哔哩公益日前举办“树说未来”主题活动,以“树”为题谈生态、谈人生。
“每一棵树都是我们的老师。”B站UP主、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分享了自己如何向香樟学习生命的活法。“香樟树没有特别多的资源,慢慢拉长自己的生长速度,不求快但求扎实,能够扛风扛雨、扛住各种恶劣的环境,我觉得这就像普通人的理想人生,将生命活得很有力。”
“很多人认为生活的价值建立在质变的那一刻,量变是不能带来快乐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在杜教授看来,如果生命在质变那一刻才是快乐的,那人生的快乐太少了。如果认识到生活的本相是量变的一个过程,人们就能懂得通过量变、欣赏量变、享受量变,在量变中用工匠精神实现自己的进化、改善、提升和发展,这就是她为什么喜欢香樟的答案。“当我感到生活苦闷时,我就会去看看香樟树,从中汲取慰藉和启示。还不懂得该怎么活的人,会想要急切地要生长。其实发展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需要慢慢积累,用十年、二十年等待自己成才。希望更多年轻人都像香樟树一样享受慢慢生长的过程,活出自己的亭亭如盖,郁郁葱葱。”杜素娟说。
无独有偶,B站UP主、植物科普作家王辰(天冬)也分享了他从植物中看到的人生启示。“我觉得玉兰包在冬芽外面的芽鳞跟普通人很相似。”王辰分享说,玉兰花开时,大家关注的都是盛花期的绽放,芽鳞的付出也许没能被直观地看到,但是对于植物来讲,每个部位都很重要,花开是各个部位一起完成的事。“在团队中时,不管我们的位置是花瓣,是中间的花蕊,还是外边包的芽鳞也好,我们都对花开是有贡献的,每个普通人的付出都很重要。”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楚秀丽、浙江山野理事长叶喜阳、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等跨界专家也加入到探讨,围绕“自然界的生存哲学对现代社会启示”这一主题,多元的视角观点在碰撞中闪烁。白玉兰花苞越冬蛰伏百日厚积薄发、宝华玉兰在危机与鸟类互利共生、香樟树忍耐着微小的量变慢慢生长、秤锤树种子蛰伏2-3年等待破土时机、水杉和浙江楠用发达根系应对亿万年生存压力……这些探讨超越了单纯的科普,更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工作生活困惑提供启示。
主题活动中,还有一张特殊的“成绩单”和市民见面。早在7月5日,上海植物园联合SEE基金会发起了“城市里的自然生态季”,如今一个多月过去,生态季以“树的生命故事”为主线,通过全球首演交响乐《树》、10场跨界讲座、6场科普活动、4场跨学科展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打造出了全民自然疗愈场景。
此外,生态季还创新塑造了特色物种IP“宝华玉兰和她的朋友们”。白玉兰、宝华玉兰、水杉、浙江楠、秤锤树、凤头鹰六种代表性物种化身“城市与自然守护者”,以亿万年的生存哲学启迪公众,特别是为年轻人应对困境提供思考方向。“我们将继续让科学的深度、人文的温度与实践的力度结合,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变得更亲近、更有趣、充满生命连接感。”SEE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