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止于八月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每年八月,上海书展便如约而至,为城市翻开一页弥漫书香的篇章。加西亚·马尔克斯遗作《我们八月见》,在此刻恰成应景的注脚。来自全国的出版社与书商汇聚于此,尽管书价未必优于线上,但丰富多样的书展现场,无疑为读者提供了纵览近期出版动态的广阔视野。更令人动容的,是那扑面而来、人人捧卷的浓厚读书氛围,尤其感染着携子女前来的家长——让孩子直观感受阅读的魅力,家长总是乐此不疲。
养成阅读习惯,贵在少年时。朱光潜先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篇《谈读书》中,便以温煦笔触恳切劝勉年轻人设法培养读书习惯,一旦过了这一时期,兴趣就容易枯萎。他将阅读视为一种健康的“嗜好”,认为它不仅能让人免于在日新月异的学问中落伍,更能抵御踏入社会后不良习气的侵扰。时光流转近百年,这番教诲依然受用。谈及选书,朱先生主张“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但结合教育经验他提出,十六岁前宜多读能激发想象的文字,其后则应逐步涉猎富含学理的著作。
至于阅读之法,因人而异,因书不同,核心在于避免沦为“两脚书橱”。从观其大略到提要钩玄,从不求甚解到熟读精思……古今读书人的智慧结晶,于今人而言可谓探囊取物: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最为形象——读书当如用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视阅读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毛姆,主张“跳读”,认为这无碍于汲取精华,反能锤炼写作技巧;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箴言,早已道破其中真谛。
阅读之于青少年,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个人价值观的锻造。然而当下,阅读本身或许正面临一场价值观的挑战——它更集中地体现在对纸质书的考验上。一种被称为“读书羞耻感”的现象正引发关注:在公共场合,当周遭人人滑动手机屏幕,捧起一本书常令人感到突兀与不自在,仿佛暴露在无形的审视之下。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微妙的“自我规训”似乎主要困扰着成年人;在课堂终日与书为伴的青少年,反较少受此影响。这恰恰反证了全民阅读土壤的稀薄与培育的紧迫。
因此,我们关注青少年阅读,目光不能仅停留在“读何书”与“如何读”上,更需观照自身,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随时随地皆可自在阅读的社会氛围。这份责任,始于家庭与课堂,延伸至地铁、咖啡馆、公园长椅……它确乎不止于八月书展的喧嚣之中,更应流淌于日常的四季光阴里——让阅读成为生命自然流淌的习惯,而非特定时节的仪式。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