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师生在太平洋彼岸读懂“一带一路”中国故事,“大思政课”开到秘鲁“丝路绿港”
2025-08-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杨行智/文 受访者/图

薄雾笼罩的安第斯山麓,百米高的蓝色桥吊巍然矗立。巨型吊臂平稳抓起集装箱,智能驾驶绿色集卡穿梭在码头间,流畅有序。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深海绿港·丝路赋能”实践团跨越17000公里,将思政课堂搬到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钱凯港自动化码头。屏幕另一端,30余位师生在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广东等地,通过线上连线同步参与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 嘱托已变为现实 ※ 

2024年11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在利马总统府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习近平指出,要把钱凯港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不断提升运能运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包括中秘两国在内的太平洋沿岸经济体共同发展。

如今,嘱托已化为可见可感的变化:一期工程将中秘海运时间压缩至23天,物流成本下降20%,秘鲁蓝莓经由“生鲜快线”直抵中国超市,当地鱼粉出口量同比激增。曾被晨雾笼罩的小渔村,正被集装箱堆场的灯火点亮。

向着防波堤头的方向望去,就是祖国。激增的货运量背后,是海外建设者们在异国他乡克服文化差异、日夜攻坚的坚韧与担当,缩短了中秘间的航程,缩短了发展的距离。中国工程师让“一带一路”宏图化作鲜活的个人故事,用汗水浇筑的不仅是跨越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更是通向共同繁荣的坚实路基。

在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通过创造就业、支持教育、生态保护等举措,港口正从“外来设施”转变为“社区伙伴”。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钱凯港兼顾效率与责任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样本和标杆工程。

 ※ 科技出海拉美落地生根 ※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与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公司于今年5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这一签约标志着校企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将携手在港口建设与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合作,为“一带一路”产学研融合树立典范。

此次,作为落实合作协议的重要工作,实践团来到钱凯港,了解绿色港口建设运营现状。实践团指导教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戴磊长期致力于港航绿色转型相关研究,他表示,钱凯港作为南美首个绿色智慧港口,彰显了中国方案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贡献,未来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绿色数智港航方面深入探索,培养更多富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2024级本科生臧瑷遥感到,本次全球挑战计划让青年学子切身感受到技术驱动下全球物流网络高效协作的巨大潜力与战略意义。与钱凯港的深度交流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既有助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意识和家国担当,也有助于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而此时,上海交通大学2025届博士毕业生丁时述则在线上聆听了这堂大思政课,他即将入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从交大校园的探索求“知”,迈向远洋航运事业之“行”。他期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像那些扎根海外的航运前辈一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干力量,积极投身国家海洋战略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从上海到钱凯,从学校课堂到港口现场,这堂跨越17000公里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的广阔版图,用心灵感悟丝路精神的深刻内涵,立志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书写青春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杨行智/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