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冷门”领域追光?医师节,这位青年医师想和大家分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即便是冷门,但只要有人踏进去,冷门也能成热土。”这是85后青年医师吴文汇想和大家分享的话。在她看来,在医学的疆界里,只要揣着对患者的真心、对职业的真情,再“冷门”的领域,也能照进希望的光。
第八个医师节来临,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副主任医师吴文汇拿下了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第二十届“银蛇奖”二等奖。这位从西北边陲小镇走出的青年医生,十余年深耕曾被视作“小众冷门”的肺动脉高压领域,既以临床医技治愈患者身心,更凭科研突破推动学科发展。
◆ 白大褂的起点:愿做“冷门”领域拓荒者 ◆
吴文汇的学医初心,藏着一段朴素记忆。200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初中杨老师因膝关节风湿病痛得只能坐着上课的模样,让她笃定“要做能治病救人、帮到身边人的事”。这一年,她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启了漫漫临床医学求索之路。
跟着流行病学专家李觉教授泡实验室的日子,让她窥见医学的另一重模样——“不只是看病,还有藏在数据里的规律”。遇到复杂的医学知识点,她总怕漏了细节,抄满了整本笔记本,页边还密密麻麻写着注解,遇上复杂的病理机制,就对照图谱一遍遍画示意图。
为了核对一组流行病学数据,她经常抱着厚厚的病历本在档案室一蹲就是一整天。骨子里的韧劲,在这些细碎的日子里慢慢显出来,成了她啃下医学知识的“利器”。哪怕是晦涩的统计模型,她也能抱着教材啃上一周,直到把公式原理捋得明明白白。
2009年,一次偶然机会彻底改写了她的职业轨迹。当时,37岁的上海市肺科医院科主任荆志成从法国学成归来,正带着“现代化肺动脉高压诊疗”的新观念在国内拓荒。“荆教授说,这个病在国外已形成较为规范的诊治策略,但国内很多医生并不熟悉这个疾病,且诊治观念落后。”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病因复杂,以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增高,进而出现进展性心力衰竭而致残致死的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因其预后恶劣,缺乏特效治疗手段,长期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因早期诊断难、自然预后极差被视作“冷门”,甚至有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2.8年。
在李觉教授引荐下,吴文汇成了荆志成教授的学生,也成了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的“拓荒者”之一——彼时科室刚成立不久。“那个时候,肺动脉高压当时确实算是‘冷门’,但只要有人踏进去,冷门也能成热土。”吴文汇一头扎了进去。
◆ 让数据连着心跳,让冷门成热土 ◆
刚进科室时,吴文汇面对“三难”:病难治、药难寻、患者难理解。当时接诊的11岁河南男孩,至今让她心头发紧——孩子心脏肿得像吹气球,父母揣着全部积蓄来上海,却因每月2万元的药费红了眼,“虽然受赠两盒免费的波生坦,可孩子还是没再回来”。
这件事对吴文汇触动很大,她一头扎进临床与科研的交叉地带。当时,国内肺动脉高压患者3年生存率仅38.9%,除了病情重,更因药价高、医保覆盖少。2013年,她和团队前瞻性收集268例患者数据,首次用数据证实“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医保类型、家庭收入、教育程度,这些看似与病情无关的因素,竟直接可以独立预测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
这份研究成了“敲门砖”。在荆志成教授的牵头下,他们带着数据奔走呼吁,最终推动2018年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陆续进入医保药品目录。随后我国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又使4000元左右/月的马昔腾坦降至74元,“现在常能见到存活十几年的老患者,有的还能跳广场舞”。
临床里的“突围”不止于药价。过去检查肺动脉压力需从腿上股静脉穿刺,术后患者需要严格平卧6小时以上,团队改良的经前臂右心导管技术,“只需要前臂局部加压包扎,患者术后1~2小时即可以自由坐起,下床活动”;为提高基层医生的知晓率,让他们会筛查、防控和管理肺动脉高压,她作为编写专家组成员制定《县域肺高血压合理用药与综合管理指南》,而随着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科研上,吴文汇始终让数据“连着患者心跳”。有哪些简单便捷的方法可以早期识别肺动脉高压?有可能寻找到其他有效且容易转化的靶点和药物吗?围绕这些肺动脉高压诊疗中的临床瓶颈,她和团队一起构建队列与生物样本库等平台,借多组学手段挖掘社会—个体—分子多层面危险因素,为诊疗及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还通过转录组学等找到cirGSAP等新颖标志物,为精准诊治提供新方向。这一发现被纳入新版诊疗指南,“以前只看心超,现在抽个血,通过新颖标志物的检查就能预警,患者少遭不少罪”。
作为团队骨干,吴文汇所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肺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之一,推动新诊疗技术体系向全国推广——如今科室已有10位医生,年门诊量约16000人次。而吴文汇率先在肺科医院开设肺动脉高压专病门诊,并借力“互联网医疗”诊治患者,个人每年诊治肺血管疾病患者约5000人次,累计达5万余人次,每年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心结构和功能约1000人次。
与此同时,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已从20年前的68.0%和38.9%,大幅提升至92.1%和75.1%,这串亮眼数据的背后,藏着她与团队的拓荒足迹。也因此,她作为主要成员荣获2021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2年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此外,她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上海市青年科技扬帆计划。
◆ 医者的“三真”:在辛苦里酿成就感 ◆
导师荆志成教授常对医学生说:“当你的心里真正住进了一位患者,患者的命运牵扯着你的情感时,你就从医学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当你的心里住进越来越多的病患,你的自我反而在你心里越来越小时,你就从小医生成长为了大医生。”
这句话让吴文汇至今受益,而她也这么和学生们分享。2016年,她被聘任为同济大学讲师和硕士生导师;2023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承担相应课程讲授工作,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名,目前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4名。此外,她积极参与本科生和进修医生带教工作,累计带教来自云南、新疆、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等地区的进修医生60余位。
她还总琢磨着“跨界”破局。去年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从材料学角度研究新疗法,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欧洲呼吸病学年会上做汇报时,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年轻人能带着新想法进来,这个领域才有活力”。如今她带的学生里,有人专攻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人研究AI筛查——就如荆志成当年对她说“心中要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她也正这样传递力量。
“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面对这个常被问起的问题,吴文汇笑称“平衡不了,只能取舍”。最忙时她同时管4个病危患者,这边刚抢救完又奔向另外一位患者;写科研基金申报书时,连续一周凌晨3点还在伏案工作,“但看到患者从紫绀到脸色红润,从全身浮肿到身体轻盈,就觉得值”。
医师节来临,谈及和青年医师分享的话,吴文汇说,那就是做医生要守“三真”:真实学知识,“别信速成,解剖图得对着标本画十遍”;真心待患者,“把治疗方案拆成‘如果是我家人’的选择”;真情对职业,“别装,你用没用心,患者能摸出来”。
这个医师节,这位85后青年医师用十余年的追光之路证明:在医学的疆界里,只要揣着对患者的真心、对职业的真情,再“冷门”的领域,也能照进希望的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