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二十周年,持续擦亮“公益之城”名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今天下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召开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二十周年暨2023-2024年度优秀慈善志愿者表彰活动座谈会。
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于2005年成立,在“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慈善服务领域精心培育并打造了一系列广受赞誉、深入人心的慈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和项目,在专业领域更是组建了医务大队、文艺大队、高校联队等特色鲜明的专业队伍。
其中,高校联队精心运营的“慈善爱心屋”项目在校园内构建起一个个温馨的慈善空间,为困难学子提供及时、贴心的帮扶。在市慈善基金会成立的同一年,高校联队队长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高校慈善爱心屋。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介绍,目前学校慈善爱心屋建立了“校内-社区-企业-基金会”四位一体的物资募集模式,已累计为超过8万人次的学生提供价值超过1800万元的各类爱心物资。近年来,爱心屋还创新打造“掌上爱心屋”智慧平台,以数字技术重构需求匹配、精准投放、正向激励的闭环体系。
慈善爱心屋由学生团队自主运营管理,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成长。累计2万余名师大学子投身公益,他们走进敬老院、文化场馆、社区基层、中小学,以“感恩脚步”丈量着城市发展。
志愿服务工作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赋能的过程。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从事文艺志愿服务工作的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参与‘烛光小学上海行’活动的大山小孩第一次坐火车来到上海昆剧团时,他们说没坐过火车有点晕车,但是看到艺术表演后,眼神顿时都亮了起来。”他们眼里的那道光令她至今记忆犹新。
在她看来,艺术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座心灵之桥,架起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者不同的是,文艺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只是感动当下,更是播种未来。自2012年起,慈善志愿者文艺大队与京剧院持续深耕“戏润新芽·情暖小花——京剧进校园”项目。当看到孩子们在京剧课、二胡课上初识国粹,再到最终自信地登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大舞台绽放光彩,她内心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艺术工作者在给人们种下对艺术的喜爱,传递艺术的温暖的同时,观众的反馈又会激励我们更努力地从事艺术工作。”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表示,经过二十年的持续深耕,总队凝聚起一支规模大、结构多元、富有活力的慈善志愿者队伍,成为连接社会爱心与公益需求的重要枢纽。
其中,医务大队持之以恒举办“百名专家大型慈善义诊”,汇聚沪上顶尖医疗资源,以仁心仁术为困难群众免费送去优质医疗咨询与诊疗服务,成为百姓心中信赖的慈善品牌活动;文艺大队倾情投入“温暖送三岛”活动,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送到崇明、长兴、横沙居民的“家门口”,“天使知音沙龙”“笑口常开艺术团”等文艺类志愿服务项目,用艺术的魔力为自闭症儿童打开心扉,为孤寡老人驱散孤寂,传递欢乐与关爱,如春风化雨般抚慰心灵;高校联队精心运营的“慈善爱心屋”项目不仅是物质援助的平台,更是慈善育人的生动课堂和典范。
此次活动同步发布了《2023-2024年度优秀慈善志愿者群体、个人和组织者表彰名单》,其中包括“舒馨港湾”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上海闵行同星关爱服务中心等40个优秀慈善志愿者集体;代佳诚、王琼等40名优秀慈善志愿者个人;徐宏斌、陶枫等20名优秀慈善志愿服务组织者。
截至目前,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共有志愿者支队队伍170余支,注册志愿者超74000人,持续擦亮上海“公益之城”的闪亮名片,传递城市温暖与善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