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年大学生的“开源”探索,当00后写下学习笔记开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对话
2025-08-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提到“马克思主义”,你是否觉得它是书本里遥不可及的理论?或是佶屈聱牙的经典?其实,它从未远离我们——从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当下全球追求公平正义的浪潮,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开源”的思想体系,等待每个人下载、实践、创新。在“开源”成为科技与时代关键词的今天,让我们用更贴近现实的视角,读懂这份属于所有人的“思想开源手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谢泽圻最近有点“火”,这是他发表的文章《00后学习手记:马克思主义“开源”说明书》的开篇,风趣轻松的表达,引起了不少人对这篇文章作者的好奇与关注。记者找到谢泽圻,原来,这名00后在日常还一直参加复旦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本身就是一个始终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热爱与探索精神,并不断尝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的年轻人。

  ※  一篇学习手记的诞生  ※  

谢泽圻写的《00后学习手记:马克思主义“开源”说明书》于7月31日在“解放|思想”公众号上发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巧妙引入“开源”这一科技领域的热门概念,生动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共享性与持续创新性,让人眼前一亮。文章还有幸得到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终身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王公龙教授的点评。

“在大众眼里,理论文章通常都是资深专家写的,有一定曲高和寡的感觉,青年人接触得少,我自己在负责这一块的时候也去了解身边同龄人的想法。因此,我写的时候,专门考虑到传播效果,尝试融合了时下流行的一些语汇和视角。”谢泽圻说,写这篇文章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正巧在《解放日报》理论部实习,参与理论板块文章的发布,他也想尝试一下,于是,他壮大胆子向带教老师毛遂自荐了一番。

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谢泽圻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些人眼中往往被视为晦涩难懂的“高深学问”,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距离。这让他开始思考:如何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方式,去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与价值?

“开源”这一概念在科技领域风靡一时。谢泽圻灵机一动,马克思主义与“开源”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不断在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这恰与“开源”所倡导的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精神高度一致。于是,他尝试以“开源”为切入点,撰写一篇学习手记,用生动的语言和新颖的视角,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写作过程可谓一气呵成,两三小时就写完了,接着,他做了一些语句和重点段落的推敲和修饰,以一篇独具特色的《00后学习手记:马克思主义“开源”说明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种青年视角。

  ※  在思考与阅读中埋下种子  ※  

谢泽圻的马克思主义探索之旅,可以追溯到他学生时代的点滴积累。从小,他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原理与规律。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时,他不仅沉醉于精彩的情节,更尝试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角度去剖析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思考习惯,为他日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他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想体系,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

来到复旦大学读研后,谢泽圻还加入了复旦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一个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的理论学习型社团,社团内有理论部、宣传部等部门。一开始,谢泽圻就奔理论部而去,一方面就是他还很想直达最核心的部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青马研自然就是理论为重”,而且也很想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探讨,但可能因为专业关系最后还是去了社团的宣传部。

“我希望能够认真体验一下社团组织的运转,而且感觉社团内部还是很自由而且有很多新奇体验。在其中,很开阔眼界,社团经常会组织读书会沙龙,很多议题我很少接触,但是在其中很多同学会分享观点和书籍,自己也可以在两小时的沙龙中沉浸思考,能够体验到这种社会联结带来的知识和经验增长,会比一个人沉浸自我思考好很多。思而不学则殆,我在其中学习了很多,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从不同角度去真正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在谢泽圻看来,某种程度上,此次文章的写就,应该与这一年多的思维锻造也不无关系。

  ※  做时代最鲜活的“代码贡献者”  ※  

谢泽圻的文章发布后,收到了不少正向评价和鼓励。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资深专家王公龙教授表达了对年轻人积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照现实新实践的欣喜之情、鼓励之意,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倡导当代年轻人“把人生融入这条历史的正道”。

“当然是欣喜和鼓舞,又提醒自己保持着谦逊和冷静。”谢泽圻坦言,这篇文章只是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学习道路上的一次初步尝试,真的推敲来看,论述深度还相对有限,只是在活泼性时代性上更贴合当下人的感知。

但正如这次的“开源”探索,谢泽圻感受到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魅力与动力,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对于未来,谢泽圻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他告诉记者,他一直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青年教师学术考核制度、科研与基础研究的平衡等。他希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最让他开心的是,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媒体实习,对被“唱衰”的新闻行业重新燃起了投身热情。他期待,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理论文章,都能够传播真理之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社会现实,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其实,当你开始用它观察世界、改变生活,当你在实践中追求公平与正义,便是这场跨越世纪的‘开源运动’中最鲜活的‘代码贡献者’。这或许就是思想开源性的终极奥义:真正的真理永远敞开怀抱,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既是谢泽圻的文章结语,亦是他在未来要继续追随的一道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