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春相“剧”沪港澳台青年戏剧展演季圆满落幕
2025-08-21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8月21日下午,2025年青春相“剧”沪港澳台青年戏剧展演季暨虹桥镇第三届青年戏剧节闭幕式在虹桥镇文化中心圆满落幕。这场以“源”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戏剧的谢幕,更是沪港澳台青年用戏剧写下的文化共鸣答卷,为实现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了解到,本届青年戏剧节自今年4月启动,有13部剧目参与竞演,经过评选,5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今天的闭幕式以这5部剧目串联起文化的根脉、当下的生长与未来的期许,彰显出戏剧艺术的初心、中华文化的根脉、青年创意的活水。

由金汇高级中学带来的《敦煌儿女》获得最佳编剧奖,编剧以笔为刃,将个人情感的涓流描摹成守护千年文明的滔滔江河,刻画出动人的时代告白;由初心话剧社带来的虹桥镇本土原创剧《追光之旅》获得最佳表演奖,众人前行的步履踏出时代的回响,照亮了沪港澳台青年在虹桥扎根创业之路,也映照出虹桥镇在发展进程中坚守与蝶变;由上海建桥学院带来的《请用共同的名字呼唤我》获得最佳导演奖,导演以精妙的叙事罗盘,令寻根之路化作血脉的共振,精准捕捉了那份跨越山海、深植于基因的亲情密码;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带来的《明珠的刻度—1997香港的记忆》获得最佳呈现奖,以灵动的舞姿串联时代经纬,铭刻着明珠拂去尘埃的光辉时刻,也化作香江之畔永恒流转的华彩舞步;由上海戏剧学院带来的《白蛇》获得最佳剧目奖和最佳服化设计奖,这部深深植根于沪港澳台同胞共同文化记忆的经典被赋予当代审美,造就了角色与情感外化于舞台的惊涛骇浪,那份流淌千年的至情至性,也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共鸣,升华为一曲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真情颂歌。

沪港青年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柯琼浩告诉记者,今天一共有20多位香港青年来到现场,他们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没有亲历过28年前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明珠的刻度—1997香港的记忆》为年轻一代重温了这段历史,大家都看得特别投入。台师大美术系博士生郑伊涵表示,今天的5部展演作品都各具特色,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给到她不少新的创作灵感,很有收获,“我平时对敦煌很感兴趣,《敦煌儿女》用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敦煌更多的故事和传承,让我对那里的了解更深了。”

随后,沪港澳台青年共同发布“珍珠计划”,“寻珠”“育贝”“淬莹”这三个关键词道出了该计划的设想:发掘青年戏剧人才,孵化原创剧目,让好作品走进社区、融入城市。据介绍,“珍珠计划”将联动多元资源,携手高校剧团、区域化团建单位及基层团组织,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剧目创作与巡演,通过为优秀剧目提供人才扶持、剧目扶持和巡演扶持等方式,帮助青年戏剧人搭建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让更多青年被看见,让更多剧目被观赏,让戏剧在社区和城市的土壤中不断生长。

本次活动通过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从前期剧目征集、剧本打磨,到展演期间的流程衔接、舞台演绎、现场宣传等,处处都能看到青年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策划、全程参与,让这场跨越山海的交流更有“青年味”。现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阳光剧社,来自香港的万象城公司、利丰园区,来自台湾的旺旺集团还为观众设置了文化集市,通过互动游戏、文创作品呈现更多元的戏剧理解。

近年来,闵行区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营造青年友好环境,通过文化赋能、就业扶持和创业孵化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青年归属感和创造力。由团区委联合虹桥镇共同培育的戏剧节品牌,以文化赋能青年成长,搭建青年展现自我、碰撞思想的舞台。从“越青春越虹桥”到“美好青春在闵行”,再到如今的“青春相‘剧’沪港澳台”,3年间,虹桥镇青年戏剧节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走进上海各大剧院、牵手上海戏剧学院、拓展“源”起之旅……戏剧节累计吸引超50余部剧目参加,原创剧目数量持续上升。从第一届的试探性相聚,到如今的深度共创,满足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对于“表达”与“共鸣”的渴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