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办事,有速度更有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通过专利预审制度,一项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周期可以从原先的2~3年缩短到3个月;通过“跨域办”,纳税人可远程缴费,切实解决企业异地办税难题……8月21日,市知识产权局和市税务局分别举办的“政府开放月”活动上,记者发现,如今企业在上海办事,不仅更有效率了,还变得愈加有温度了。
专利预审更快速
获授权平均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走进位于漕宝路上的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不少人正在一楼大厅办理业务。这一中心于2023年2月正式运营,与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形成“两翼”,同时在临港、黄浦、静安、普陀、杨浦、松江等6个地区推动建设的首批保护中心分中心,共同让上海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触角”更快速灵敏达到有需求的创新主体身边。
“我们的主要职能是面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张琼告诉记者。其中,快速预审这项工作推出后,尤其受到创新主体欢迎。
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服务一部主管应盈介绍道,专利预审工作主要就是通过预审帮助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走上“绿色通道”——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通道,进而快速获得授权。“这对行业技术迭代特别快的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她表示,2023年刚推出这项服务时,通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服务进入国知局快速审查通道的案件约有1000件,到2024年上升到了4000多件。今年1-7月,中心共收到预审案件6947件,受理6449件,合格4911件。2023年至今累计受理专利预审案件数量13700余件,已有超过1万件的专利申请通过上海保护中心预审合格后进入国知局的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从2~3年缩短至3个月。
“通过保护中心的专业服务和指导,我们的专利授权周期大幅缩短,平均授权周期缩短至3-6月。”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主管邢益维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迭代非常快,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不仅技术成果可能流失,更有可能导致产品不再有市场先发优势。“保护中心的这一服务,更加速了我们的创新。”他介绍说,截至今年7月,企业已申请专利221件,拥有授权专利107件,授权发明61件,已登记软件著作权21件。
服务更精准
主动建起创新主体“朋友圈”
不是只等创新主体上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将服务送上门,甚至主动形成了创新主体的“朋友圈”。
王露是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知识产权负责人,通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培训,她了解到了专利预审的通道,企业通过预审通道申请了30余件专利,得到授权的已有20余件,最快的一件是今年1月申请的,30个自然日就获得了授权。更让她觉得便利的是加入了一个“随时可以提问并得到响应”的微信群。“这个群特别好,我们所有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得到响应。”
不仅如此,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实地走访过王露所在的企业,面对面和企业的研发人员交流,希望了解在人形机器人开发技术中可能会遇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我们的研发人员基本都是95后00后,他们都很直接,那天我们就技术和专利问题沟通了一个下午。”王露告诉记者,周到甚至全流程的服务让企业也更有信心应对一些专利难题。
如在硬件结构类的人形机器人中,灵巧手基本上占到成本的20%~30%,要仿人做到20多个自由度,需要具备高精尖的传感、驱动和控制系统,是一个超级精密化的零件。“我们有一个专利案,已经通过了预审,但有可能因为技术太复杂无法审结。保护中心的应老师也一直在群里和我主动交流,时刻关注我们这个案子的动向。”王露说道。
据介绍,截至2025年7月底,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累计发展备案主体438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6家;国有企业362家,民营企业3621家,外资企业166家,合资企业132家;上市公司158家。
“我们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对于一些科技领军企业等对国家和上海市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企业,我们会开展精准服务。除了基础的专利预审服务之外,还从快速维权、专利导航、专利布局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服务。”应盈告诉记者,如果这些企业有集中审查的需求和技术交流需要,中心会上门去进行调研,将服务网络扩展至“最后一公里”。随着备案主体的不断增多,中心也计划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纳税更便利
线上线下税费服务都更有温度
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在上海的税务办理上也有所体现。据2024年世界银行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在纳税指标等方面提升很快,与上一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结果相比,企业年度纳税时间压缩了78.2%。
8月21日下午,市税务局在黄浦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举办“跨域云联·互动办税”政府开放月活动。记者看到,从进入大厅,就可以跟随导办式进厅服务动线移动,既可以选择自助办理,也可以实现简事快办,还贴心地设置了沙发角、双语服务等。
黄浦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副所长黄薇告诉记者:“通过分流模式,分类分级引导进厅纳税人自助网办、简事快办,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目前企业大部分税费业务都能通过电子税务局自行办理。”
据悉,截至今年7月,全市综合办税服务厅窗口总量缩减27%,窗口办件量下降33%,征纳互动人工服务量上升209%,远程办件量稳定增长。
“我们门店遍布各区,因为门店选址调整、经营规模变动、办税人员更替等经营情况变更频繁,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备案等业务常年高频发生,以前几乎每周都要来一次大厅,现在我们在公司办公室通过远程连线就能对接税务局工作人员,在线就能完成全市范围内的税费事项办理,解决了‘多头跑’的问题。”上海金拱门食品有限公司税务经理陈舫告诉记者,以前要花几天甚至一周的事,现在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人力成本省了近三成,效率更是翻了倍。
出了上海,一样能快速纳税。据了解,为帮助纳税人更好地办理在线业务,上海市税务局推出“跨域办”服务举措,可为纳税人提供远程身份核验、资料传递、屏幕共享等多种服务,实现“异地收件、协同服务、属地办理”,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上海市内、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税费事项办理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异地办税难题。今年以来,已累计实现纳税缴费“跨域办”互动3.64万次,其中“跨省办”互动1.05万次。
上海市室内装潢工程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潘敏洁告诉记者:“建筑类企业很多外建项目,遍布不同省市区。好在现在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在电子税务局全程网办,比如外经证申请、预缴税款申报,不用再抱着合同跑大厅。但也有些业务,像个税代扣代缴密码发放,作为财务因授权问题不能在自然人电子税务局上直接办,现在的征纳互动平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核验完相关信息后,就可以远程受理,完全不耽误项目的个税申报进度。”
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嵇方对此表示:“上海市税务局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在‘云端办税’上积极探索,拓展征纳互动服务,缩短服务半径,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贯通,让税费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