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破刻板印象,做限量版自己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上海体育馆举行的UFC精英之路第四季半决赛特别主赛中,90后“格斗女中医”石铭对阵巴西选手布拉西尔引发了巨大的关注。有这么大的关注度,显然不纯粹是因为她的成就,毕竟这是她的UFC首秀。涌入体育馆的上万名观众,除了格斗爱好者,还有不少是冲着她的身份反差来的:白天在中医院诊间坐堂问诊,晚上脱掉白大褂换上格斗装,在“八角笼”中训练摔跤搏击,两种职业一动一静,完全打破了公众对职业的刻板印象,这是多鲜活多有趣的人生啊。
石铭的身份反差,比赛前就广为流传:专攻脑卒中、疼痛类及老年慢性病调理的中医院内科年轻医师,怎么就打到了UFC?治病救人和“把人打倒”的竞技,是怎么完美融合在她身上的?长相甜美说话温柔的姑娘,是怎么做到出手“凶狠”的?这次在上海比赛,她的对手是减重降级到她的级别,体格和经验都占据优势,石铭并没能在主场赢下她的UFC首秀创造奇迹,但她的经历,仍然值得我们很多年轻人品味。
大家习惯性地认为,人的职业身份只能有一个,标签贴上就将伴随终身,比如医生石铭,主持人倪萍,或是某某教授。但是,当下世界变化速度空前,终身职业的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社会鼓励“业精于勤”,在一条赛道上钻研透彻、沉醉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坐标,但也鼓励“跨界发展”,用多重职业和身份塑造多元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更适合我们普通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的可塑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可以灵活调整,持续学习,不断重构自己的职业和身份组合,这种适应性比任何特定技能都更为重要。所以,人不应该成为职业的附属品,而应该让职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当下的年轻人,还在热衷于探讨“躺平”与“内卷”的话题,但石铭的经历告诉我们,拒绝被简单定义的自己,去拓宽人生场域,在自己选择的多条轨道上并行前进,勇敢探索自身可以到达的广度与深度,最终就有可能成为“限量版”的自己。当一个个立体而丰富的自我屹立在社会上,它必将更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固有认知,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当然未必会有如此宏大的愿景,但人活一世,就必然要不断回答“我是谁”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多元职业不是简单地多打几份工,有它在现实社会中的难点,比如时间管理的压力、专业深度的质疑,但正因为有这些挑战的存在,它才能深刻呈现什么叫从“生存”到“生活”的蜕变,才能让我们真正活出职业身份背后的自己。
所以,看完石铭的UFC比赛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再去问问自己,除了现在的身份,我还可以是谁?我的身上还有什么可能性?我们可能没法立刻给自己答案,但人生本来就没有预设好的答案。在这些自我追问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