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干货呈上,《2025上海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送上家长开学“指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规则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以“伙伴”而非“指挥”的角色对待亲子关系……新学年在即,“神兽归笼”进入倒计时。值此之际,《2025上海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喊话”家长,送上一份温暖而实用的家长开学“指南”。与此同时,一场特别的读书会里正从苏东坡的家庭故事中探寻当代家庭教育拒绝“内卷”的智慧。
亲子沟通的核心要义在于“尊重与倾听”
开学即将到来,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助力,帮助孩子顺利步入新学期?由上海家长学校与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的《2025上海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带来“智慧锦囊”。专家指出,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目标,更要注重亲子沟通与规则共建,帮助孩子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学期。
此次节目主题为“新学年,新期待;新变化,新成长”,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枫老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劲松医生以及两位家长朋友,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家庭教育话题。专家指出,亲子沟通的核心要义在于“尊重与倾听”。
家长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当孩子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时,父母需更多换位思考,主动与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以“伙伴”而非“指挥”的角色,与孩子相处交流,从而构建真正积极、信任的亲子关系。
面对当下普遍困扰家长的孩子手机使用难题,专家提出“同频管理”这一理念,建议家长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手机,认识到它的双面性。在此基础上,与孩子平等协商、共同制定使用规则,着重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主约束的能力。
此外,家长还应积极鼓励孩子投身于线下体育活动,引导他们广泛参与社会交往,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充实而愉悦的体验,抵消对虚拟世界的过度沉迷与依赖。
面对部分孩子出现的“开学焦虑”或学习动力不足,张劲松医生强调需个体化评估原因,必要时主动寻求心理热线和专业人员支持;王枫老师则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新学期目标,用“多一把尺子”的眼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
记者获悉,上海家长学校是在市教委指导下,依托上海开放大学建设的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为全市家长提供优质、普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公益课程。作为市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电视、网络、社群等多渠道,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送到千家万户。《上海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作为其中的品牌项目,每逢新学年开学前通过电视与网络平台同步播出。此次节目首播于8月24日晚,目前,家长们仍可以通过上海家长学校的视频号和小程序、上海教育电视台官网等回看精彩内容,获取专家的宝贵建议。
向苏东坡学习家庭教育智慧
在北宋文豪苏东坡逝世924周年之际,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六楼迎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盛宴——“市民读书汇”第五期活动。这场由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多方主办的盛会,以苏东坡的家庭故事为引,探寻当代家庭教育拒绝“内卷”的智慧,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启迪人心的文化体验。
特邀嘉宾、深耕苏轼研究的传记作家崔铭率先拆解苏家独特的家庭特质。他指出,苏轼的祖父苏序豪爽仗义,灾年卖田救济饥民却不求回报;父亲苏洵摒弃高压父权,以平等交流、游学四方的方式陪伴孩子,让他在“努力可改变人生”的信念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建立自信;母亲程氏则以《范滂传》启蒙,肯定少年苏轼的浩然正气,为其济世情怀奠定基础。苏家“轻财仗义、诗礼相传”的家风并非空洞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这种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家庭氛围,成为苏东坡豁达人格的“源头活水”。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杨敏从“幸福童年三重底色”角度补充苏轼童年的关键支撑:家庭气象的温度——父母的陪伴与兄弟苏辙的相互砥砺,给予他充足的情感安全感;读书之乐的流动——父子三人同读同论,让读书从功名工具升华为生命乐趣;诗意安详的氛围——“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为他应对人生坎坷提供“心理压舱石”。杨敏认为,苏轼童年的“安全感”是其历经流放仍能豁达自处的重要根源。
在探讨教育“内卷”问题时,崔铭以苏洵的《名二子说》为例,剖析苏家教育密码。苏洵通过取名提醒苏轼“不外饰”,肯定苏辙“善处祸福之间”,体现“了解中带引导”的教育理念。杨敏进一步阐述苏轼成年后的教育智慧:他从不苛求子女功名,反而以诗句夸赞子女,这种“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接纳中成长。
教育“内卷”的核心是家长与孩子陷入“短期功利”焦虑,而苏东坡的人生与教育故事为破局提供思路。杨敏提出“三大拒绝内卷路径”:用爱营造家庭良性生态,让孩子在可预期的温柔与激励中成长;把学习放回生活,让知识成为可触摸的快乐;把幽默当成能力,允许孩子自嘲与失败,教会他们先稳住心再处理事,这比考100分更重要。
另外,悦读嘉宾、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教育系主任洪彦龙从阅读与生活的角度补充道,中国文化“家文化”特质贯穿家庭、工作、学习,早年家庭教育的回响影响社会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从苏东坡的家庭故事中挖掘出当代家庭教育的真谛:最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赋予孩子“穿越风雨的能力”。正如苏轼所言“人间有味是清欢”,家庭教育的智慧就藏在这份回归本真的从容与清醒里,为当下家长与教育者带来深刻启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