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城市更新有了两种“打开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8月28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跟随政府开放月第四场“每月一访”,深入上海两个截然不同的街区更新现场:普陀区泰山人民坊通过“破墙重塑”让老公房区焕发新活力;杨浦区大学路用“一张小桌”的精细管理诠释城市治理智慧。两个案例殊途同归——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找到平衡。
普陀区泰山人民坊:“人字形”街区的新生
早上9点,普陀区泰山人民坊里,已有不少老年居民推着小车、拎着菜篮,在永昌集市的摊位间穿梭,馄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人缓缓驶过,车筐里放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和热乎乎的肉饼。
“现在从家到服务中心才走三分钟,出门买菜吃饭方便多了,不用再绕来绕去了。”孙阿姨说。作为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的老居民,她亲眼见证了这片围墙分割的老公房区域,如何蜕变为如今人气与便利兼具的社区样板。
这片位于宜川路街道的片区,过去被一道围墙一分为三,社区内部动线支离破碎,配套设施老旧,人多空间局促、老龄化严重。如今的热闹景象,正是这片区域经历“破墙重塑”之后的真实写照。
永昌集市的邻里烟火
泰山人民坊的城市更新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而是在保留“人字形”道路骨架的基础上,打通三处围墙,增设三处小区次入口,有机串联起菜场、社区食堂、花园绿地与党群服务中心,构建出一个完整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连门禁机制都是和居民一点点商量着来的。”宜川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泰山人民坊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朱宇芳说。这些看似细微的设置,都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来自街坊邻里的真实反馈。
普陀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唐伟军说,在项目规划阶段,街道反映需求后,规资、发改、市场监管等各部门立即参与进来,配合项目实现高效落地,总体是“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受益”。
更新不仅仅是外立面的改造,更是一种嵌入居民生活的精细治理。原本的传统菜市场有156个摊位,改造后减少为60多个,环境更整洁、动线更通畅、管理更规范。如今的市场配有公平秤、标价清晰、垃圾分类到位,不少老街坊说:“蟹壳黄还是2块一个,味道没变,就是逛起来更舒服了,还有空调、服务也更好。”
为避免改建后烟火气的消散,项目采取“就近安置”的方式,将原摊主引导至邻近铺面。6月上旬,永昌集市比整体工程还早一个月开业,街道也协助进行宣传推广,租金水平保持稳定,帮助商户平稳转场。
与此同时,像孙北北这样扎根社区的网红品牌也受邀入驻。“我们本来就是做健康面包的,这里的老年客群刚好契合。”店长俞钟其说,自5月底进驻以来,生意也在慢慢好起来。
由违章建筑改建而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在“人”字的中心位置,也成为了街坊们的“邻里客厅”。在炎热的夏日,不少老人拿着扇子,坐在室内空调环境下的台阶上聊天、对弈。价格亲民的咖啡厅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免费茶水。“有时候座位坐满了,工作人员还会主动让座。”杜阿姨竖起大拇指说,“所有的都很喜欢,为你们点赞!”
作为社区服务中枢,党群中心内设置的“AI+远程虚拟窗口”,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上海樨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芸说:“以前办经营范围变更要跑政务大厅,现在通过远程窗口,不仅能当场咨询清楚,办好后还能直接邮寄到家,比自己跑一趟省事。”
人人花园
项目还嵌入了“人人集市”“人人花园”等共享空间,限定时间开放外摆,鼓励商户参与共建,居民则通过“诚信星评”“宠物秀”“技能大比拼”等方式参与管理与互动。政府、市场、居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共同体”。
“泰山人民坊项目中,营商环境工作最难的不是硬件提升,而是协调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各方都满意的结局。”唐伟军表示,整个项目周期近两年,真正动工实施只用了几个月,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前期调研、机制设计和居民沟通上。
杨浦区大学路:“一张小桌”里的治理智慧
在杨浦区大学路,城市更新的场景不在楼宇之间,而是藏在街头一张张小桌子里。漫步这条兼具烟火气和文艺范的街区,几乎每家餐馆门口都设置了风格各异的餐饮外摆位:伸缩式雨棚、落地遮阳伞、木质桌椅与绿植装饰,颜色风格根据店铺不同也有所不同,总体精致又有秩序。
这些外摆设施统一设置在门店门前与人行道之间,既不侵占通行空间,又在视觉上构建出一道道温馨而不凌乱的风景线。行人走在其中,既不拥挤,反而更容易被“一步一景”的街头氛围打动。
如今,700米长的大学路上汇聚了近80家特色商户,外摆位的存在不仅带来了烟火气,也带来了实打实的流量与消费增长。“街区非常吸引年轻客群,门店开业以来火爆程度远超预期。”一勺米饭冰激凌店店主张汗乐说。这样的感受在商户中颇为普遍——奇利斯美式小餐馆店长姜启文回忆,原本店内只有不到十张桌子,设立外摆位后经营面积扩大了一倍,营业额也增长了约30%。
但在这之前,外摆位的设置也曾矛盾频发,商户们任意摆放、无序竞争。街道也曾面临“怎么摆”“谁来摆”“摆多大”这样的现实难题。商户之间互相比拼,容易引发矛盾。
五角场街道没有选择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通过制度重塑与疏堵结合,将外摆纳入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中。2019年,街道牵头成立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推动建立联审机制,实现良性互动。2023年起,街道制定并迭代《大学路街区沿街外摆位管理规范》,从试行版升级到2.0版本,提出“一路一方案、一店一规范”的管理逻辑,为外摆提供清晰边界。
杨浦大学路餐厅沿街外摆区
在实践中,这份规范围绕三大重点:精准把控,明确可摆区域与面积,统一外摆设施的材质、风格与颜色,避免视觉混乱;流程规范,商户申请外摆需提交完整材料,经过物业预审、多部门实地评估,做到公开透明;积分管理,建立10项市容环境职责与5项“一票否决”清单,积分与使用资格直接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和日常约束并行的机制。
为了减少天气影响、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去年冬季大学路还试点为部分店铺加装透明风挡,不仅挡住寒风,也为顾客与商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温度”。据统计,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大学路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24%,其中最冷的2月增长近40%,风挡设置效果明显。
除了应对天气的贴心考虑,街道在日常管理中同样体现着“温度”。张汗乐介绍,一勺米饭冰激凌店在前期装修时,后厨使用的一种艺术漆不符合食药监规范。在街道协助下,店家获准在1.5米高度以下区域重新贴上瓷砖完成整改,既合规,又控制了成本与进度。“从时间到成本都把控得很好,是有温度、有弹性的支持。”张汗乐说。
两种路径,一个目标
从普陀区泰山人民坊的“破墙重塑”,到杨浦区大学路的“精致外摆”,上海的街区更新正在探索着不同的实现路径。前者通过空间重构和功能整合,让老社区重新焕发活力;后者通过制度创新和精细管理,让商业街区在规范中保持温度。
“在这个尝试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理念。”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市容处处长张浩指出,在城市治理中,政府的目标是协调市民、商户与管理者三方需求,找到最大公约数,“要让街道有秩序,也有烟火气,在其中找到平衡”。
无论是哪种模式,其背后都体现着同样的治理理念:营商环境优化不只是政策层面的“大动作”,更体现在街镇一线的“微服务”中。街镇发挥主动性,结合自身特色和禀赋,达成市场主体满意、居民群众得实惠的局面。
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找到平衡,在便民利民与规范管理之间寻求统一,这或许正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加美好,也让基层营商环境更加温暖可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