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晾衣竿五线谱”到世博音乐带,一人一城,共鸣三十年
弹奏贝斯的任宇清。
青年报记者 冷梅/文 受访者/图
三十年前,淮海路棉花俱乐部的和弦声里,藏着任宇清与上海的初遇。当年的“爵士小子”已经成了今天的“爵士大叔”,而前滩的风正酝酿着更悠扬的旋律——2025年10月16日至26日,第21届爵士上海音乐节将举办,近三百位音乐人汇聚,让摇摆的节奏漫过黄浦江两岸。从弄堂里的“晾衣竿五线谱”,到立体交织的城市音乐网络,任宇清用三十年光阴,让爵士乐从酒吧角落的“下酒菜”,渐渐成为上海跳动的城市脉搏。
北京大叔,上海腔调
2025年8月的前滩公园巷,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任宇清的白衬衫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位被沪上乐迷亲切称为“爵士大叔老任”的贝斯手,指尖敲打着咖啡杯沿,和记者聊起这段长达三十年的爵士乐情缘时,眼神中依然满是激情。“你看,爵士乐就是这样——生活里的任何声响都能成为旋律的灵感,它即兴、自由、开放。”他笑着讲述过往,也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江岸——再过一个多月,浦东前滩沿线的地标将依次排开,化身为巨大的爵士乐舞台,“这里会谱写新的‘上海腔调’”。
作为2025年第21届爵士上海音乐节的核心策划者、JZ Music创始人,任宇清正在完成一场属于爵士乐的“城市交响”。从1995年在复兴西路“申申面包房”附近的棉花俱乐部敲响第一组和弦,到如今将前滩变成全球爵士乐的“朝圣地”,这位生于北京、扎根上海的音乐人,以三十年光阴,见证并参与了爵士乐与上海彼此塑造的过程。
“宋柯当年说我‘挺能聊’,就喊我‘爵士大叔’。”任宇清呷了口冰美式,眼中掠过狡黠的笑意,“那时,他看着我在酒吧里跟老外用英语侃音乐,跟上海爷叔用沪语聊弄堂生活,觉得这称呼太贴切了。”后来任宇清发现这个昵称自带亲和力,就像他刻意营造的俱乐部氛围:“我想给玩爵士乐的人一个像家的地方,不用端着,怎么自由怎么来。”
任宇清在街头演奏。
爵士密码,有迹可循
任宇清对上海的城市记忆远比1995年更早。他曾经住在上海新邨(淮海中路1487弄),童年印象里的城市充满感官印记。“但上海给我的第一记忆是味道,”他压低声音,像在分享秘密,“弄堂里洗马桶的消毒水味,混着隔壁摊头的炸臭豆腐香,现在想起来竟有点亲切。”
那些从窗口伸出来的晾衣竿,在他眼里成了最早的“城市五线谱”。“家家户户的衣服在上面晃,像音符在跳动。”任宇清说,这种市井与摩登的交织,是属于上海的城市基因,恰如爵士乐的精神内核,混搭成为主旋律。
在他看来,上海与爵士乐的缘分早已有迹可循。“20世纪30年代纽约的新曲子,过两天就会出现在上海的舞厅。”他眼前似乎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百乐门舞池里,留声机正播放着最新的单曲,“当年,俄罗斯人、日本人坐船来这里,为的就是这口新鲜。那时候,亚洲的爵士乐中心就在上海,周璇她们吟唱的‘时代曲’,其实就是爵士乐的变种。”
爵士乐迷在演出现场。
这种跨越山海的音乐流通,与当下爵士上海音乐节吸引全球音乐家的景象,形成了奇妙的时空对话。“我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再续前缘。”任宇清特别提到此次2025年爵士上海音乐节的“Double L”梦幻组合——“郁金香爵士天后”劳拉·菲姬与“巴萨诺瓦女王”小野丽莎的全球首演,“她们的合作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只是舞台从百乐门搬到了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伴奏换成了由中国顶尖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团。”
爵士乐的多元基因与上海的城市精神在此达成完美共振。“爵士乐诞生于美国新奥尔良时,就是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任宇清认为,这种包容在今年的爵士上海音乐节将得到极致体现: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近300位音乐家将汇聚上海。音乐真的能消弭边界。
音乐版图,持续生长
1995年的上海爵士乐场景,在任宇清记忆里还带着“临时感”。当时位于思南路的“House of Blues&Jazz”算是最早的据点,“老林哥(林栋甫)开的,一开始全是中国文艺青年,后来慢慢成了老外聚集地。”他记得自己第一次被拉去救场演出的情景:“台下全是金发碧眼的面孔,我们演完,终于有人说,听到带点中国味儿的爵士乐了。”
那时候的爵士乐更像“下酒菜”。“就是佐餐的,没有自己的音乐逻辑。”任宇清坦言,1995年到2000年间,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爵士乐俱乐部,只有一些爵士乐酒吧,它们更像孤岛,“老板三个月换一批乐队,反正来的都是短期停留的老外,没人在乎音乐本身。”当时活跃的爵士乐手也多是外国人。
2016年爵士上海音乐节,乐手在人群中表演。
转折发生在2003年。任宇清在汾阳路开了自己的俱乐部,打破“三个月换乐队”的“行规”,坚持每天安排不同风格的演出。汾阳路也成为上海爵士乐的一个标志性据点。“我把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拉来,告诉他们爵士乐不是照本宣科,要能玩起来。”他至今记得让中国乐手主导演出时的场景:“台下一半是老外,一半是上海年轻人,音乐一响,所有人都在跟随律动摇摆——那一刻我知道,爵士乐开始扎根了。”
后来,他成了圈里的“野生教授”。“那时,上海95%玩爵士乐的人都是学院派,多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我是唯一一个野路子,但我敢教他们即兴。”任宇清笑称自己带过的学生里藏龙卧虎,“常石磊、彭飞这些现在从事电影音乐的人,当年都在我这儿练过手。谭盾、何训田他们也常来听,就在音乐学院旁边,推门就进。”
2010年世博会成为上海爵士乐版图扩张的关键节点。“前滩板块(的爵士乐氛围)就是在上海世博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对世博会有着很深的感情。”任宇清说。2011年,他接手世博园区的音乐项目时,前滩还是片荒地。他带着团队在宝钢大舞台周边建起5个舞台,每天吸引2万多人参与。2011年到2017年,从世博庆典广场到“梅奔中心”,从卢浦大桥到现在的“上海宋城”,音符像藤蔓一样沿着黄浦江生长。那时候,每天结束演出,任宇清都累瘫在草地上,“但看着江风吹动舞台幔布,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2016年爵士上海音乐节,人山人海的观演区。
2025年爵士上海音乐节将这种生长推向新高度。JZ Music与世博管理局、陆家嘴集团强强联手:从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的“大师殿堂”,到前滩太古里、晶耀前滩的快闪演出;从前滩公园巷“爵士大道”的街头狂欢,到前滩休闲公园滨江绿地的免费音乐会,任宇清构建了一个立体音乐网络。“你可以穿着拖鞋在公园听,也能西装革履地在剧场听。”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向来宾展示了爵士上海音乐节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演出场地。“这张地图贯穿了一条直线,又在黄浦江畔形成一个巨大的拖尾,进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世博滨江音乐带。这个贯穿城区的立体音乐网络就是上海的爵士乐经络,每个点都连着城市的‘毛细血管’。”他向记者解读道。
在他的蓝图中,还有一个更具突破性的“三节合一”构想——爵士音乐节与上海乐器展、陆家嘴咖啡节打通资源,持一张票根就能在浦东新区的音乐高地间自由穿梭。“陆家嘴的白领听完大师课,可以去咖啡节享受爵士乐的松弛感,还可以逛逛上海乐器展,试玩一下限量版的乐器。”任宇清解释这种联动的深意,“爵士乐不该只存在于夜晚的酒吧,它要走进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座城市的心跳。”
2018年爵士上海音乐节的摇摆时光舞。
一城一人,彼此成就
关于爵士乐与这座城市的相互奔赴,任宇清依然铭记着诸多细节。2006年,他刚在复兴公园办完“上海复兴爵士节”,就被告知“静安区的领导想见你”。“北京来的愣头青哪懂这些,”他回忆道,“因为堵车还迟到了半小时。”让他颇感意外的是,见面后,那位老领导开门见山:“你的音乐节很有上海味道,要不要来静安做?”于是,2007年任宇清和团队正式搬到同乐坊。这种时时被城市接纳的温暖,成了他扎根上海的重要动力。
任宇清描述上海的音乐生态时很坦率:“上海人不一样,他们会为了一首改编的《夜来香》专门跑到俱乐部,这种细腻和敏锐,让爵士乐迅速渗入这座城市的土壤。”
而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回馈给上海的,是一种新的城市表达。当“爵士夜上海”与“六六夜生活节”结合,当电子爵士乐项目吸引众多国际平台合作,爵士乐正在重塑上海的夜间氛围。“外滩的灯光、弄堂的烟火、陆家嘴的高楼,都能在爵士乐的旋律中得到回响。”任宇清说,“就像周璇那个时代的爵士乐带着老上海的摩登,现在的爵士乐则刻画了新都市的肌理——你能在音符里听到地铁穿梭的节奏,听到黄浦江的潮声。”
2023年爵士上海音乐节现场气氛火热。
未来十年,新的叙事
前不久,任宇清的俱乐部签了个长达二十年的租约,房东的话让他记忆犹新:“二十年后,我们都七十岁了。”但他眼里没有丝毫倦怠。“明年,我考虑把东体中心也纳入版图,体育公园或许能改造成露天爵士乐剧场。未来这个版图也许更大,春季在浦西,秋季在浦东,让爵士乐闪耀浦江两岸。”他的目标是把上海培育成全球最大的爵士音乐节举办地。他望着窗外,描摹起即将成形的巨大舞台:“这座城市给了爵士乐土壤,爵士乐也给了城市新的表情,二者互相成就。”
对任宇清而言,2025年爵士上海音乐节“画了一个圈”。“今年我们在棋盘上落了4个子,未来十年要把整个棋盘填满。”他说。从大师课、爵士营到街头快闪,从产业峰汇、环保艺术到爵士音乐市集,爵士乐会重构上海的多维语言。
今年十月,当劳拉·菲姬与小野丽莎的歌声在前滩响起,当全球乐手在“爵士大道”上即兴碰撞,当浦江两岸的建筑都回荡着摇摆的节奏,任宇清和他热爱的城市,将共同完成又一次音乐叙事。这叙事的核心,正如他所说:“不是我们选择了爵士乐,是上海和爵士乐,选择了彼此。”
青年报记者 冷梅/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