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医生拍起了微短剧,9月“全国科普月”还有这些有趣活动
2025-08-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因为一位病人,华山医院脑科学博士黄翔开始了科普生涯。8月31日上午,在由市科协和市科委共同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和主场活动上,他与“混子哥”陈磊一起,一个画漫画一个现场讲,为台下青少年即兴带来了一段科普脱口秀。

  ◇  医生拍摄微短剧来科普脑知识  ◇  

“我有一个病人,是个初中女生,曾经是个学霸,比记忆力,医院很多医学生都比不过她。但生了脑瘤,如果要延长生命,就必须做手术切除,要把海马回切除一部分,就会影响到记忆力。也有可能保持现在的脑力水平,但脑瘤没法完全切除干净,寿命会受到影响。最后她和家人考虑后都选择了延长生命,将肿瘤和海马回一起切除了。手术很顺利。”如果故事到这里,似乎还算圆满,但故事的最后,是病人在之后的几年里因为记忆的问题学习压力增大,最终在高三时因无法接受现实还是走上了不归路。

这件事让黄翔很受触动。“我们的医疗手术原来的目标是更好地延长生命,但从这个病人开始,我们觉得要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尊严。”这让他开始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通过科普来预防疾病产生,也让人能在做选择时有更充分的准备和预想。

这之后,黄翔开始做科普课程、做短视频、做直播,参加脱口秀。甚至拍摄了科学短剧,在横店做了三天的“男主角”。这个微短剧讲述的是上海一位三甲医院的脑外科医生,因为脑机借口体验意外穿越到了三国时期,利用现代脑科学知识为三国中的人物看病,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我们就用珍珠奶茶解决了小乔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也来源于我的一位病人,一个过度减肥的女生,她要变白所以不晒太阳,所以缺乏血清素,这是让人觉得快乐的一种物质。而牛奶里所含的大量自然酸经过阳光照射会合成血清素。我们教这个病人自己做奶茶,每天拍照给我看,坚持了两年,最后治好了。”黄翔告诉记者,正是通过这些真实案例,嫁接到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身上,让科普变得更有趣,为更多人所知。

  ◇  “全国科普月”让科普活动遍布全城  ◇  

今天开启的2025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上,黄翔也与同为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的“半小时漫画奇迹”创始人、“混子哥”陈磊合作,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即兴挑战——5分钟科普共创。

“很有意思。”两人都对这种共创方式很感兴趣。黄翔告诉记者,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不断跨界,因为只有跨界才能触达更多的人群,有不同的思维火花来碰撞,才会有更多新颖的科普形式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

陈磊告诉记者,做科普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快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迭代能力。他本身学的是机械,科普团队如今有100多人,来自不同领域。“从事什么专业不重要,不懂的话可能更能做好科普,因为我太知道你哪里不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能够立刻将科学知识学习吃透,再以我们擅长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看懂。”

记者了解到,这个科普月,也将有更多创新的科普活动等着大家。市科协、市科委联合推出“坐地铁玩科学——打卡探秘科普基地”活动,将地铁与市内21家科普基地结合在一起,邀请大家感受地铁交通与科学探索深度结合的科学体验之旅。11个区聚焦中心工作和地域特点,发布了科普特色体验路线,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科普资源导航。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正式发布“科学实验屋”项目。从空气大力士、克拉尼图形到探究风的形成等,“科学实验屋”让孩子们在玩一玩、学一学中开启创新思维、找寻科学答案,自9月起,将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每个双休日邀请6~14岁青少年来到上海科学会堂,体验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互动实验。“惠民科普直通车”周周学专线——牛顿苹果树青少年科创体验活动带领青少年探索神奇的荧光材料,培养跨学科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介绍,9月份,这一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将全面展开一场遍布申城各个角落的科普盛宴,从市级主场到街镇社区,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园区,从线上直播到线下互动,让科学融入生活日常,让科普提升科学素养,共同为城市的创新未来注入更多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