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院士”坐镇迎新摊位,和复旦新生交心地聊一聊“如何过好这四年”
2025-08-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8月31日,是复旦大学本科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球60多个国家的43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开启了在复旦的求学生涯,自此复旦的百年星空中又增添了许多亮眼的星星。

“你好!新同学!”在各书院、学院的迎新报到摊位上,院长、院士、系主任纷纷坐镇,在新生到校的第一天就送上师长的关爱和祝福。在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摊位上,“布袋院士”赵东元出现在现场,就“如何过好这四年”为新生送上锦囊。

  ◆  在迎新摊位遇见学术“大咖”  ◆  

在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迎新摊位前,记者看到,学科专业特色正有机融入在报到摊位的布置和迎新大礼包里。微结构摄影明信片将材料世界的纳米级精密转化为视觉诗行,种子纸门票是对学生踏入大学的欢迎纪念,更包含着“在材能学院生根发芽”的成长隐喻,待嫩芽破土时,便是专业探索与人生新篇的双向奔赴。

“2025,I'm coming.我是第56位入学的材能人。”现场的互动打卡环节中,趣味计数板每一次按钮的按下,都化作迎新数字的跃动,搭配磁吸姓名贴从展板到床位名牌的“身份锚定”,让初遇的仪式感既有集体记忆的刻度,又有专属个体的温情。 

迎新现场,新生们还遇见了在电视、报纸上知道的“学术大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2021年在京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翌日清晨,赵东元如常出现在了《普通化学》课堂上。带着刚上完课的兴奋,他被偶遇的同事叫住拍了照,那张证书就在他手拎的布袋里。照片上了热搜,“布袋院士”的名号自此不胫而走。

如何过好大学的这四年?赵东元现场告诉新生,大学与中学完全不同,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更独立,这不仅是生活独立,学习等各方面也都要独立。同时,他鼓励同学们找到自己的真爱,“你要热爱这个东西,那你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力量。”

赵东元还提醒同学们,复旦有这么好的环境,无论是文社理工医都非常强,里头有许多有思想的人,要跟他们多交流。“我们经常请大师做客校园,前几天我们就请到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大学生活,同学们还要独立地去自我教育和学习,有自己深邃的思想。”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学术咖”,迎新志愿者也由优秀学生代表、优秀党员、标兵寝室成员等组成“星光方阵”,他们以亲身经历诠释“材能精神”:带着科研竞赛的故事、寝室共建的经验、专业学习的心得,在解答疑问间,将“卓越有趣”化作可感知的陪伴。学院学生党总支还策划了“成才伙伴项目”,为每位新同学选配优秀学长全程陪伴新生适应,包括学业指导、科研分享、生涯规划等。这种“朋辈引航”模式,让新生从入校起便浸润在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中,看见成长的多种可能。

  ◆  文科生勇敢拥抱科技考古专业方向  ◆  

上午9时许,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前任重书院历史系摊位前,上海籍新生李卓心然前来报到。这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首次设立科技考古方向,代表了复旦新文科的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我观看了一些纪录片,感觉对考古十分感兴趣。我发现,考古是一门充满发现的学科,并且允许大胆地想象,之后,为了深入了解,我又阅读很多相关的书籍,也去了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并渐渐认识了到文博人身上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我对考古的兴趣日益浓厚,理想也逐渐坚定。”李卓心然告诉青年报记者,自己高中读的是文科,发现科技考古文理兼收,以前更多了解的是田野考古这一方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考古未来可以更有作为。自己很开心未来能投身这个专业方向的学习。

李卓心然已经提前了解到,未来还会有很多理科学习,对自己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自己也愿意尝试并且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

文少卿说,复旦大学文博系一直注重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三位一体的综合化人才。今年新开设的科技考古方向,第一年就会教授大量的人工智能、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为之后的科技考古学专项训练打下基础。

“即便是文科同学也不必畏惧,我们会指导同学们循序渐进扎实学好,一步一步地打牢基础,学了这些课程以后,再学分子考古、量化考古学,包括AI考古之类的课,就能够理解得更深刻,可以说,也是有意识地让一年级学生学一些认为有挑战性的课程。”文少卿说道。

  ◆  浓郁的创新氛围扑面而来  ◆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新生报到时,不仅有学院热情的学长学姐,还有一款机器人小伙伴“露一手”,彼此之间不仅能互相问好,还能握手,从而切身感受机器人何以智能何以有温度。

“欢迎新同学,咱们复旦可热闹了。有啥需要帮忙尽管说哈!”“让我们认识认识,有啥需要尽管喊俺哈”……新生林泽霖凑上去和机器人互动了一番,那份热情让他忍俊不禁。“我觉得非常新奇,这也会激励我未来更深入地探索学习。”林泽霖开心地说。

为帮助新生感受创新文化氛围、了解科创资源路径,复旦大学校学生会索性操办了一场“学生创新集市”——本部排球场外马路上,汇聚科技类社团(12个)、科创项目(23个)等平台资源摆摊互动,以闯关打卡的形式,帮助新生一站式了解校园科创资源。

活动以“开启创新之旅,探索无限可能”为主题,设置“灵感激发-创意深化-资源对接-项目打磨-落地孵化”5个沉浸式互动关卡,通过科技类社团展示、创意想法交流、科创项目分享等方式,带领新生一站式体验从创意萌发到项目落地的完整科创生态链。

复旦大学星云EGA战队成立于2024年9月,是由电子创客社团孵化的专门面向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竞赛队伍。参赛队伍需自主设计研发各类对抗机器人,根据功能分为英雄、步兵、哨兵、工程、无人机、飞镖和雷达共七大兵种。迎新日,学长学姐搬来了赛场上的“冠军机器人”,让“萌新”一睹风采。

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新生“未到校先知情”,今年学工部联合信息办全新推出AI“复旦迎新助手”,该智能体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库,为新生提供实时的校园学习生活各类资讯,从入学必备攻略、校园生活指南到学习学术支持、发展成长资源,覆盖新生从“入学准备”到“校园适应”的全场景需求,上线以来,日均解答问题600多组。

恰逢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还为新生精心准备了承载着深厚底蕴的专属纪念——带有百廿标识的全新一卡通与交通卡“皮肤”。这一枚独特的“身份勋章”,让新生在启用的瞬间便能感受到与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联结,强化了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书院的学长学姐们则为每一位怀揣梦想的“萌新”准备了美观实用的迎新礼品——轻便实用的运动包和书院专属的文件片夹,寓意新生身心健康与学业精进两手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