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蓝”下千人齐跑,热闹背后藏着怎样的小烦恼?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 郭容/图、视频
你听说过“卢湾蓝”吗?
几年前,卢湾体育场修缮完毕,跑道也从千篇一律的红色变为独特的“卢湾蓝”。焕然一新的跑道让众多跑步爱好者齐聚在卢湾体育场,其中就包括了和卢湾体育场相伴11年的“主场”跑团——卢湾跑团。
现在的卢湾跑团已经成为上海跑友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天气慢慢转凉,当慕名来体验“卢湾蓝”的跑友叠加跑团训练时,“千人齐跑”的场景已成为常态。这也让不少跑友感叹:这里跑步氛围太好了。但当记者踏入卢湾体育场和跑友们深入交流后发现,“卢湾蓝”爆火的背后,似乎也隐含着一丝无奈。
新“场”态 跑道由红变蓝,千人齐跑是日常
虽然之前对卢湾体育场的运动氛围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当记者踏上卢湾体育场内的那一瞬间,还是被震撼到了。蓝色的跑道、千人齐迈步的场景,这让不少第一次来卢湾体育场的人都直言:“上次看见这个场面还是高中出操的时候。”
其实对于卢湾体育场而言,这种千人齐跑的场景并不稀奇。无论是老卢湾还是新黄浦,卢湾体育场都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地标。由于其具有相对完备的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同时地处上海市中心地带,周遭居民区分布集中,交通十分便利。几个因素叠加,便出现了这般千人齐跑的名场面。
2021年,卢湾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与修缮,跑道也由红转蓝。也正是因为这一抹独特的“卢湾蓝”,卢湾体育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而当你在社交媒体搜索“卢湾体育场”时,在前几个搜索结果中,“卢湾跑团”这几个字不出意外的话则会频繁出现。在上海的跑友圈中,这个跑团几乎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
最近几年,年轻人开始流行起了“搭子文化”。“来找跑步搭子”是不少年轻人选择卢湾跑团跑步的因素之一,应紫夕就是其中一员,这些年轻人的出现,也在助推卢湾体育场的“破圈”。“让我早起跑步,没有搭子的话是肯定不行的,今天我就是和搭子一起来跑团训练。”她对记者说道。
八月末的上海,已经有了一丝秋风,但暑热难消,稍微运动一下额头上就会有汗珠冒出。即便如此,眼前的操场上大人带着孩子慢跑,年轻人组队刷圈,连大爷大妈都跟着节奏快走……看见这一幕,记者也被卢湾体育场浓烈的跑步氛围所感染,脑海中的多巴胺开始“催促”自己去跑两圈。当记者兴冲冲地迈开步子,开始体验“卢湾蓝”时,没过多久就有一批配速、步频较快的跑友朝记者拍手,礼貌地说道:“不好意思,请让一下好吗?”随后,记者便开始向外侧跑道移动,待他们超过后,记者才重回刚刚的位置。
新状态 跑团规模越来越大,跑步也要控制人数
不管你白天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你结束跑步后又去做什么,只要你身着一身运动装来到卢湾体育场,“跑友”就是你的称呼。若是如果你没有边跑步边听音乐的习惯,那你也不难发现,卢湾体育场也有着独属于它的声音:一边是休息的跑友在交流,“配速”“上马”“步频”等和跑步相关的词汇频繁出现在你的耳边;另一边是跑道上,跑友们喘着粗气,跑鞋声音有规律地击打着地面。
“这里的跑步氛围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专门来这里跑步。”应紫夕对记者说道。作为零售业的一名“打工人”,工作的压力常常让她喘不过气。“那就去跑一会吧,跑完心情会舒畅很多。”
在卢湾跑团,白天为了生活奔波,晚上为了健康奔跑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团长米高也不例外。今年38岁的他白天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夜幕降临之后,他才有空换上跑步的装备,来到熟悉的卢湾体育场,迈开步伐。米高告诉记者,卢湾跑团已经成立了11年了,“一开始我们只有几个人约着来这里跑步,后面逐渐壮大,慢慢地就成了现在的卢湾跑团。”
作为“网红跑团”,卢湾跑团因为其制定的周密训练计划,因此也常被跑友们调侃为“上海最卷跑团”。如今,11年的时间过去,卢湾跑团一直坚持着“不收费”的初衷:“我们提供绿豆汤、一次性毛巾等补给,这些全部都是免费的。”补给的提供者,或是跑团的“忠实粉丝”,他们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物资;或是赞助商,当有跑友领取物资时,工作人员则会引导他们扫码关注。
良好的氛围和免费的补给……每天都有人因此加入卢湾跑团,眼看着跑团规模越来越大,米高却有些苦恼:“我们每次组织跑友线下训练都会先让大家报名,如果报名人数太多,手速慢的跑友可能就得等下一次了。毕竟体育场内还有别人在跑步,人太多也不好。”
记者手记 千人齐跑的背后,是“闹忙”还是无奈?
在谈及为什么来卢湾体育场跑步时,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觉得离家近的、有觉得这里氛围好的,还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黄浦区开放的操场并不多,再加上卢湾体育馆刚刚修缮完毕,所以我们喜欢来这里跑步。”
采访结束,回到家后我查阅了相关的网站。黄浦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显示,目前黄浦区仅有卢湾体育场这一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涉及田径场地的开放。另外,虽然黄浦区有10所中小学在校园运动场地的开放名单上,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会在夜间开放。即便是算上黄浦区内的高校,跑友们的选择也没有明显增加,似乎也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寥寥几个选项。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黄浦区的“打工人”而言,要想下班后在操场上跑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查到这里,我又回想起自己在卢湾体育场跑步的场景,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千人齐跑的卢湾体育场会不会因为人流量太大,速度比较慢的跑友被频繁“请”到外侧跑道呢?但不可否认的是,瑕不掩瑜。“卢湾蓝”和卢湾跑团,一个提供硬件支持,一个烘托氛围,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卢湾体育场无疑成为了沪上体育运动的新地标。
或许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跑步体验,卢湾跑团特别贴心地为不同配速的跑友匹配了适合自己的“兔子”(领跑员),跑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兔子”,跟着大家一起跑。但即便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还是会时不时会出现跑友被拍手“请走”的情况。
如何让不同配速的跑友都可以畅快流汗,除了大家已经形成默契的“拍手即走”,更多的“卢湾体育场”也显得十分有必要。
(应受访者要求,应紫夕为化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