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阅兵式,要回到属于我们的“强国战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9月3日上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来到同济大学,与4000余名新生共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军训中的年轻学子,一身戎装观看完阅兵式,难掩激动之情,告诉记者:“看完阅兵式,感觉军训都更有精神了!”而最深的感触还是:“要回到属于我们的‘强国战场’。”
▎ 父亲是军人,看完阅兵式迫不及待要和父亲去“复盘”
“我爸爸在单位看了大会阅兵式,等下我就打电话回去跟他复盘一下。”同济大学国豪书院2025级医学试验班大一新生王钰睿恩观看完阅兵式后,难掩兴奋之情。
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参军。作为军人的孩子,王钰睿恩对军人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我小时候经常在驻地的院子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枪战游戏,对军队也挺向往的。”他告诉记者,这也让他对阅兵式有着更深的情感连接。
以往看阅兵式大多数是和家人一起,这次他是第一次和那么多同学们一起观看。让王钰睿恩和同学们最感到激动的还是新型武器装备。“有一个‘光之利刃’,是发射激光的武器,我感觉非常新,以前从未见过。”他兴奋地说:“可见我们国家军工体系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了!”
18岁的王钰睿恩如今在同济就读基础医学专业,选择医学是因为他觉得“做医生救人和军人保家卫国一样,都很神圣”,他希望自己像父亲一样,未来在另一个治病救人的“战场”上践行报国志向。
▎ 曾是学校护旗队的一员,看到国旗出场感慨万千
在学校大礼堂里,看到整齐划一的国旗护卫队擎着国旗走出来的那一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奕霖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是“感触万千”。“铿锵的正步声一响起,一下子唤起了我很多回忆。”
王奕霖曾经是同济大学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大二的时候,学校举办迎新晚会,就是在今天我们观看阅兵式的这个大礼堂里,我当时作为擎旗手,就走在屏幕前擎旗手出现的同一个位置,所以那一瞬间感觉特别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样标准的姿势,同样庄严的态度,同样的骄傲与自豪。
他还想到了在云南省的支教岁月。他是第25届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总团长,在云龙县支教时,他发现当地学生组成的国旗班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于是决定将在同济大学国旗护卫队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这些孩子们。“那时候,我和孩子们一遍遍练习升旗,大家都很认真。”看着孩子们擎着国旗,踩着和军人一样的步伐,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仪式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
这种接力对于如今的青年人来说,或许是将脚步深深地踏上泥土中,这也是王奕霖选择去西部支教的原因。“无论是观看阅兵让我们感受到的抗战精神,还是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都离不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富强、国家繁盛的向往和追求。”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二学生,他也希望能继续扎根祖国大地,为基层人民去做些什么。
▎ 都是退伍军人,有了新身份也要“退伍不褪色”
同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寅之是一名退伍大学生,今天,他以军训教官的身份和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一同观看了阅兵式。“特别骄傲。”一身戎装的他告诉记者。
2018年,吴寅之从学校应征入伍,服役于西藏军区某部队,曾经获得过旅级个人三等功。2019年,他还在高原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今天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又强大了。”吴寅之说,2018年在西藏军区时,驻训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好,武器装备也相对比较落后,这次阅兵式上则亮相了很多非常先进的军事装备,“气势场面都特别壮观,我真的是心潮澎湃。”
当兵的经历让他更为明白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更护根深。“今天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革命前辈的牺牲、国防工作者的奉献、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我们才有更好的未来,只有我们年轻一辈更努力奋斗,国家才能更加强大。”“退伍不褪色”这句话,他表示会牢记在心,继续希望学业和岗位上发光发热。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青年辅导员朱盛秀同样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这个上海姑娘在本科时在云南服役两年。“那是我第一次去云南,坐了3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过去的。”部队听说来了上海的女兵,还特意烧了两天不辣的菜,“两天后就恢复辣度了,我们也慢慢适应了,因为每天训练强度非常大,平时吃不下饭的小鸡胃也被锻炼成大胃王了。”
当时的苦和累对她来说也是一份财富。朱盛秀说,今天观看阅兵,看到女兵方阵时,她特别激动,“女兵英姿飒爽的精神面貌让我很震撼,也能回想起自己当兵时的经历。”她以前是一名通信兵,在固定台站接电话,看到阅兵式里有专门的信息支援部队,也让她感到很兴奋。“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强军步伐越来越先进了,很自豪。”
以辅导员的新身份,她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来把今天的观看感受传达给更多学生。“把震撼转化为育人的动力,在辅导员岗位上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 重走同济抗战“长征路”,更感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天安门广场上铿锵有力的步伐声,则将两位同济人的思绪带回到八十年前同济西迁办学的艰难岁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新生龚芋如来自四川宜宾,这个生于2007年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特意前往同济第二故乡——李庄拍摄了新生开学第一课。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西迁历程。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吴淞校园被毁,师生被迫西迁,辗转九省市,走过1万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
“80年前,同济师生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龚芋如告诉记者,不管是经历多少风雨,辗转多少个省份,他们始终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兴国的精神,让她感到极大的触动。
这段经历也让她在观看阅兵式时更加体会到了“强国必先强军”的深刻含义:“国家强了,人民才不会挨打!”当受阅部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口号通过天安门广场时,龚芋如感到热血沸腾。“我们现在正在军训,再热,也觉得能坚持下来了。”龚芋如说,她也希望能以这种精神来面对以后的学习与科研。
许嘉城是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辅导员,他对同济抗战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济从当年吴淞校区被日军轰炸开始,一路辗转走到了云南,走到李庄,然后再返回上海。同济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国之志从未改变。”近年来,同济大学也通过《同舟共济》《江姐》《铸诗成剑》等红色剧目,不断让校史在舞台上“活”起来。
从艺术与传媒的专业视角,许嘉城特别注意到了本次阅兵转播的创新之处:“很多画面还有一些转播的视角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感觉更加丰富了。”从辅导员的角度,他觉得这样一场阅兵式,无论是它的画面,还是所展示的先进装备,所体现的我国强军建设过程,都可以作为今后的育人素材。“希望能帮助学生在专业创作与实践中触摸历史温度,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同济人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坚守与担当。”
█ 链接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同济特展揭幕,重温抗战烽火中的办学岁月
刘晶晶/图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记者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衷和楼看到,由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主办的“烽火同铸魂,砥柱济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济特展也在此揭幕,将一直持续至今年12月。
本次特展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优质展陈资源,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除了有军事抗战的烽火之外,文化抗战同样波澜壮阔。无数文人志士以笔为剑、以文为刃,虽筚路蓝缕,却依然弦歌不辍。这既化作激励中国军民奋勇杀敌的强大精神动力,更让中华文脉在战火中得以延续与升华。
展览还聚焦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校史,通过展示校史档案、师生迁徙路线图、校友抗战家书等珍贵资料,回溯同济师生辗转至金华、赣州、贺州、昆明、李庄等地坚持文化抗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峥嵘岁月。
同济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抗战时期,吴淞校园沦为废墟,同济师生秉持“学术救国”的信念毅然踏上西迁之路。在吴淞,瓦砾中新生的同济校舍,曾见证“医学济人、工学济世”的复兴荣光;在金华,油印机滚动的《合流》杂志,镌刻着“教育不息、救亡不止”的铮铮誓言;在赣州,铁壁深凿的通天岩壁,铭刻着师生“文化抗战、薪火不灭”的钢铁意志;在贺州,第一批校产尚未卸下的八步江边,呐喊着“风雨如晦,书声不绝”的赤子心声;在昆明,翠湖校舍的昏黄油灯,点燃了“化笔成缨、思想突围”的燎原星火;在李庄,石板路上的书箱,丈量着“为学济世、风雨兼程”的精神坐标。重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更是为了汲取更多奋进的力量。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代表、军训教官代表、2025级本科新生代表共同为展览揭幕。郑庆华表示,此次同济特展带领我们回望了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也重温了同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一段苦难而辉煌的办学岁月。学校把参观特展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师生铭记抗战历史,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行政保障部副主任战冰在致辞中表示,纪念馆将持续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面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战故事,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据介绍,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今年12月,同时还将在附属中小学进行巡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