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百县逐梦全球,今夏大学生社会实践再拓版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千年雄安到南粤海滨,这个夏天,华东师范大学400余名学子用一个多月时间,在全国44个实践基地和海外国际组织、知名高校留下青春足迹,在政务实习中读懂中国,在文化调研中感受文脉,在创新实践中贡献智慧,在多语沟通中触碰世界,也在不同场景下延续大思政课的学思践悟。
在烟火气中读懂中国
暑假里,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董芸洁主动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嘉峪关。在国资委下属企业实习的她,跟着带教老师梳理企业档案、参与项目策划。她感叹,从小在上海长大,换个环境参与基层工作对成长很有意义。
像她一样,华东师大学子正用专业视角解锁基层密码。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钱盛伟在上海松江新浜镇实习。他把数学思维融入宣传工作,努力将政策文件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暖心话”;在华东师大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西迁办学地贵州,兴义实践团成员在行政、民生等多部门轮岗,从归档整理到会议记录,在琐碎中感知基层治理的精度;山东日照实践团成员们则化身“多面手”在暑托班、反诈宣传、义诊现场穿梭,用“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搭建起服务群众的桥梁。
当彝族火把节的篝火照亮云南巍山,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张赐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那一句“非遗传承关键在年轻一代”,成了多个团队文化调研的共同注脚。
“红色基因”同样是文化调研中不变的关注点。今年是华东师大第四年参与四川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大学生实践,20名学生分别在达州、遂宁和内江参与政务实习。其间,达州团走进张爱萍故居、红军文化陈列馆,在红色遗址中感悟革命精神,定期进行读书分享。此外,宜宾研学团在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回顾抗战时期学者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的感人事迹,重温抗战精神。
用专业赋能让创新落地
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乔雨杉在雄安新区发挥专业特长,开发档案管理程序,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她感叹:“这段经历不仅强化了我的实务技能,更让我读懂基层工作的价值,每一份文件都连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每一场会议都关系着群众的需求。”这样的“硬核实践”在各地开花。
在广西来宾市马坪镇,实践团成员们深入调研古德鸟巢,提出的三产融合的“生态+”模式获当地政府认可。亲身感受浙BA的火热与激情后,浙江诸暨实践团撰写的观点短文获报刊刊登;上海金山实践团紧扣“三项赋能”深化“三个湾区”建设主题,扎实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围绕“科创、数字、文旅”形成两份专题报告,为湾区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基层需要的是‘接地气’的创新。”在浙江宁波工业园区,实践团成员跟着干部走访企业,既组织团建活动,又为优化园区发展提出建议;在绍兴沈园,邓雨萌将游客需求融入景区改版会议,让“守正创新”有了更具体实践。
文明对话展现中国青年担当
在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基层一线的同时,百余名华东师大学子将视野投向全球,分赴瑞士、法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参与国际组织实训、世界名校访学和海外志愿服务,以多元实践拓展全球视野,以专业自信参与文明对话。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等相关国际组织,学生们深入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十余个国际组织,通过专题座谈、模拟会议和外交参访等形式,系统了解国际规则运作与全球治理实践,在与青年外交官开展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与中国贡献。
在日本和英国,同学们访问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和牛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参与主题课程与产学研座谈调研,在课堂上与园区里感知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在学术对话中提升批判思维。
与此同时,还有同学赴美国开展社区服务,在日托中心的教学辅助和儿童看护工作中,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在跨文化环境中传递温暖与智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