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这个论坛上,教官边分享边教,孩子们近距离接受鲜活的国防教育
2025-09-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说起国防教育,你会想到什么?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动人旋律?是语文课本中不同的英雄故事?还是参观各种军事博物馆、战役旧址?

今年9月20日是第二十五个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13日,最新一期徐汇“汇讲坛”在徐家汇书院举行,主题是让国防教育真正“一课入心”,共筑“万里长安”。现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社教部讲解员、“龙华魂”国防教育项目组组长周芸和“龙华魂”国防教育主题主讲教官李锐通过边讲边教的方式,与现场的孩子们互动。

把遥远课题变成可触摸体验

来自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讲解员周芸,还有一重身份是“龙华魂”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的授课老师。

周芸介绍说,其实,龙陵的国防教育之路,并非一开始就清晰明朗。“从2022年起,我们尝试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在青少年中播撒国防教育的种子;到2023年,面向社会公众正式推出国防教育建设项目,第一次把国防从‘遥远的课题’变成‘可触摸的体验’;再到2024年,我们专门设立国防教育教室,让‘龙华魂’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和课程实现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超500场,线下受众35万人次。”

其实,在项目筹备初期,团队成员也曾一度迷茫,“军事和国防的课题太大了,好像离我们的日常、离孩子们的生活都很远。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国防教育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周芸回忆说,她对国防活动的印象起初只停留在多年前,在烈日下练军姿的自己。“但国防教育不仅仅是‘练纪律’,如果我们只把国防教育等同于重复标准化的队列训练。那龙陵和学校常规军训没差别,孩子们为什么要特意来龙华?我们的国防教育,到底要‘特’在哪里?”

周芸介绍说,最终,团队成员将部队训练新兵的这套训练体系,转化成适合青少年的国防实践课程。基础军事技能、军事理论与国防知识、体能与心理训练,这三大块成为了“龙华魂”课程的核心框架,再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调整细节,既能保留军事训练的精髓,又能让孩子们愿意学、学得会。

让心里的好奇慢慢变成敬畏

现场,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龙华魂”国防教育主讲教官李锐演示了折被子、打包被子的流程。原来,部队内务整理中叠“豆腐块”被子只是开始,从床单要铺得没有一丝褶皱,到物品摆放要按“线”对齐,甚至牙刷朝向、毛巾折叠角度都有严格标准。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要让新兵从第一天就明白:军人的纪律,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教学结束后,有一个小男孩跑上台,试着背了一下刚叠完的“豆腐块”。

周芸认为,内务整理教给大家的细节意识、纪律意识等,正是青少年成长中最需要的品质。就像叠“豆腐块”要一步一步来,学习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就像物品按线摆放要有标准,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一些家长偷偷告诉我,龙陵的国防营虽然不够严苛,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们把书包按科目分类摆放、把书桌收拾整齐、把衣物叠放有序。”

战术与武器操作训练,这是新兵从普通青年向战斗员转变的关键。部队在训练时,光持枪姿势就需练整整一周,从卧姿、跪姿到立姿。在龙陵,孩子们可以通过模拟射击设备,让孩子们体验瞄准、扣扳机的过程。

在论坛上,李教官演示了模拟枪械拆解。之后,在场的孩子们纷纷举手,上台托起模拟枪械。

“这是玩射击游戏吗?不,我们带孩子们接触枪支,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好玩’,而是要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里,读懂比‘扣动扳机’更重要的东西。”周芸介绍说,当孩子们双手握住枪托,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真枪这么重”时,心里的好奇会慢慢变成敬畏,他们会明白,枪支从来不是玩具,而是守护的工具,每一份重量背后,都藏着军人们保家卫国的责任。我们还教会孩子们一条铁律:“枪口绝不可以对向自己的战友”。这条纪律,不只是教安全常识,更是在教孩子们“团结”与“信任”的力量,这份“绝不伤害战友”的底线,正是中国军队凝聚力量、战胜困难的根基。

据悉,作为“理论汇客厅”的文化特色品牌载体,“汇讲坛”聚焦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举办系列活动,结合红色文化、大思政建设、国防教育、非遗传承、文旅新消费等主题,运用独特的人文视角,通过“剧场演讲+同台对话”“CityWalk”“非遗展示”等活动形式,开展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承和理论宣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