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雅韵焕新声,这一研讨会探讨古诗文吟诵艺术
2025-09-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曲《诗经·小雅·鹿鸣》,上海大学锵鸣吟诵社清越婉转的吟诵声瞬间将观众带入中华经典的诗意世界,这正是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古诗文吟诵艺术交流研讨会上发生的一幕。以“传承吟诵艺术、弘扬中华文脉”为主题,这一研讨会聚集百余名专家与师生,共同探讨古诗文吟诵的传承与创新。

  学术共识    吟诵是跨学科遗产  

吟诵古诗文有何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肖瑞峰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肯定了吟诵研究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他指出,吟诵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语言等多学科元素,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优质对象。

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杭中华则表示,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诗词文化、激活经典生命力的关键载体。他呼吁各界凝聚力量,推进吟诵艺术的抢救性保护、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系统开展资源整理、师资培养、国际传播与现代化创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蒋凡诠释古诗文吟诵,展现传统声律之美。他以《清明》《送元二使安西》等名篇为例,现场演示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古诗文吟诵方法。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富有韵律的节奏,生动展现了汉语的音韵之美,并强调吟诵时应注重情感投入与意境表达,让古老的诗文在声音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呼吁,要加强高校与基础教育系统的合作,恢复“口传心授”的教学传统,使吟诵成为古典文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项目负责人叶开江对此表示,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将持续支持吟诵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体系,推动构建“大美育”格局,真正实现古典艺术走进课堂、浸润心灵。

  联盟共建    促进活态传承  

一本由上海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华古诗文吟诵》新书现场发布。据上海大学出版社主编姚蓉教授介绍,该书采用“可听化”设计,通过内置二维码关联专业吟诵音频,将传统诗文与现代音像技术有机结合,使读者能够边读边听,深入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以推动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成果的转化。

“这本书注重与当下教育实践相结合,提供了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吟诵范例和操作方法,为语文教育、国学课堂乃至社会文化推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是一部兼具研究、教学和推广功能的学术性读物。”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余洋指出,该书的出版凝聚了多地吟诵专家的集体智慧,标志着上海大学吟诵基地在传承“中华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当天,中华古诗文吟诵艺术联盟也正式成立。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邵炳军发起倡议,建议成员单位秉持“传中华吟诵之绝学,续文化基因之血脉”的使命,整合吟诵研究与教学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汪孔丰提出三项倡议:加强跨学段联动,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开展吟诵巡演与“青苗计划”,促进活态传承;建设数字资源库与云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共同承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吟诵不仅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实践。未来,各方将深化跨领域合作,让古诗文吟诵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走进大众生活、走向国际舞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