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火出圈的“开学第一讲”,小切口有大视野
2025-09-1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活得哲学一些,涵养出直面内心的勇气和能力”“当你感到步履维艰时……吃一碗大牛,调整心态”“防‘水课’、防‘水分’(分数的分),也要防‘水师’,还要敢于拒绝躺平摆烂的‘水生’”……

随着开学季来临,一些大学校长和教师的开学讲话“火出圈”,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纵观这些“开学第一讲”,不难发现有着鲜明的共同点:既饱含接地气的亲切,精准戳中当代学子的成长痛点,让人倍感温暖;又兼具大胸怀,引导青年跳出个人的小格局,锚定更广阔的人生坐标。这种“小切口”与“大视野”的结合,正是它们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关键。

所谓接地气,首先体现在对年轻人焦虑与困惑的深刻共情上。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竞争加剧的环境,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焦虑懊恼的情绪漩涡。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直抵这一痛点,叮嘱新生“千万不要在任何意义上形成自我否定和怀疑”,建议大家“活得哲学一些”。这番来自长者的贴心提醒,让学子们有一种被理解的慰藉。兰州大学葛龙教授的发言烟火气十足。他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既要有“死磕到底”的韧劲,也可以吃一碗牛大(牛肉面),调整心态、重新出发。这段讲话给足情绪价值,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当然,接地气并非一味迎合,而是以诚恳的态度直面问题,以清醒的认知坚守教育本质。真正的关怀不仅要共情痛苦,更要纠正偏差、指明方向。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告诫学生要防“水课”、防“水分”、防“水师”,勇于拒绝“水生”的躺平状态。一席话不回避、不遮掩,既是对学生的鞭策,更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自我叩问,体现了一位教育者的真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寄语新生“远离狂妄、抵制风头主义、脚踏实地”,则是对“精致利己”“浮躁冒进”等不良倾向的纠偏。

这些话语表明,教育工作者接地气不是为了迁就人,而是更好地引领人——引领年轻学子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和全人类做好准备。这本就是高等教育承载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激励同学们:“祖国的需要在哪里,青年的志向就应奔向哪里;民族复兴的征程在何处,青春的汗水就应挥洒在何处。”一番话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让年轻人明白“小我”的成长始终与“大我”的命运同频共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鼓励学子贡献国家、贡献民族的同时,也要“贡献于人类共同的更好的未来”,展现出一种立足于全球视野的人文情怀。

“怀无用之心、干有用之事、做好用之人、成大用之才”,这是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对2025级新生的寄语,其恰好构成对今年“火出圈”的开学讲话的注脚——“怀无用之心”是纯粹的求知之心,是直面内心的从容;“干有用之事”和“做好用之人”是脚踏实地的务实,是拒绝“水课”“躺平”的清醒;“成大用之才”则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家国、放眼世界的担当。

开学讲话或许只有短短数语,却值得每一位新生在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反复琢磨、躬身实践,进而将其转化为伴随成长、指引方向的长久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