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宝山滨江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今年10月2日至4日,2025年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上海大奖赛将在宝山滨江举办。这项赛事的引入,不仅填补了上海水上动力竞技赛事的空白、与F1赛车形成了“水陆呼应”的立体格局,同时也将是一次展现城市风采的重要契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宝山区了解到,宝山邮轮滨江带正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不断实现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转型。未来,宝山滨江还将规划建设上海水上运动中心,提供水上卡丁车、摩托艇等体验。
◆ 文旅融合培育城市动能 ◆
《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是上海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覆盖宝山、浦东、静安、杨浦四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宝山邮轮滨江地区作为大吴淞规划的“宝山城市更新组团+邮轮港门户组团”的组合体,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高铁宝山站这一重要枢纽节点,强化与上海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的快速联系。
位于黄浦江畔、吴淞口边、三江交汇处的宝山邮轮滨江带,集水陆门户、宜居宜业、文旅体验和历史文脉于一体,是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独特的水上消费集聚区。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核心,城市更新正推动该区域加速升级转型。
邮轮产业无疑是滨江带的首要名片,随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一亚洲第一邮轮母港的建成、华夏国际邮轮的正式落户,城市更新正推动着邮轮滨江地区培育着邮轮产业的新生态,“带”动中国邮轮产业实现从“制造”到“运营”的全链条发展,培育出创新城市的新动力。
2024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年运营邮轮208艘次,接待旅客133.59万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45.7%和65.7%。未来,这里将形成“四港一心、两带三园、五大组团”的功能布局,打造集邮轮经济、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滨水活力区。
城市更新打造的一座座地标性建筑物,极大地丰富了滨江地区的文旅新体验。如今,人们可以来到180米高的长滩观光塔,在定海神针上俯瞰邮轮港和长江壮丽景色,在一尺花园咖啡馆打卡留念;也可以来落日下的灯塔营地,体验“松弛感”露营,参与后备箱集市、公益集市、美食集市等活动;还可以来到犹如静泊豪华邮轮的上海·海上世界超级综合体,体验滑板、潜水、冲浪、邮轮、冰雪、无动力乐园、博物馆、咖啡、美食等休闲娱乐项目。
◆ 推动站城融合、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 ◆
邮轮滨江地区建设始终贯彻着人民城市理念,正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重塑区域空间格局,为居民和访客打造高效便捷、充满活力的生活新体验,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上海宝山站,定位为大型高铁枢纽,设计日均铁路旅客到发量达14.5万人次,年旅客到发量约5400万人次,规模仅次于上海虹桥站、上海东站、上海站。该站是中国第二座采用双层车场布置的车站,基于“站城融合”理念,宝山站将通过“高铁+地铁站+城+产+商+居一体化”设计,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深度结合。站房上方规划2.8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引入科创展示、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进行高铁站上盖开发。
同时,邮轮滨江带持续建设15分钟生活圈,优化社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借助“一图三会”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专业力量,在公共生活聚集的滨江沿线,巧妙布局如“六艺亭”这类灵活度高、体量小巧且功能复合的服务设施,丰富百姓生活,点亮社区烟火,弥补服务盲区。聚焦社区中心——东林集市改造项目,重点解决周边环境差、道路(通道)停车难、居民生活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并扩大党群阵地辐射范围,打造优秀街区商业及便民配套设施,为周边市民提供便捷、舒缓、有品质的新型“生活服务综合体”。
针对市民出行需求,宝山1路新增了工作日早高峰区间车,并加密班次,压缩发车间隔,全力保障通勤和就学出行需求。在滨江岸线,规划建设了完善的慢行系统。精心打造的骑行道与步道,为市民提供了悠闲漫步、畅快跑步或惬意骑行的空间,将运动休闲与观景体验完美结合,深受附近居民欢迎,极大提升了滨江空间的宜居性和亲和力。
此外,邮轮滨江区始终秉持绿色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提升工程,积极建设改造宝山滨江,将原本是混凝土防洪堤和防汛通道的宝山滨江岸线,通过城市更新工作在不破坏原有防汛体系的前提下,用“波浪花园”“城市吧台”等景观情境,取代了原先单调的灰色基础设施,并设置了“三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加“一径”(花园游径)的多层级路径。
如今,滨江邮轮旅游带全面焕新升级,致力于打造上海最美休闲骑行长江岸线。全新升级的6公里滨江岸线焕新升级建成开放,串联起长滩观景塔、长滩音乐厅、小沙背绿地、滨江公园、灯塔营地、上海·海上世界、炮台湾湿地公园等多个节点。此外,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长滩巨幕球体影院也已在宝山长滩落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