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书香中的乡村振兴,这群大学生探访了11家上海农家书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辰昊
晨光中,一块“农家书屋”的招牌在闵行区新建村村委会门口熠熠生辉。推门进入,空间紧凑而有序。半墙高的书架、简朴的长桌,一旁还有锣鼓、投影仪等依次陈列,一幅温润的乡村文化图景徐徐展开。
闵行区新建村村民非遗刺绣作品
刚刚过去的暑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书香致远”调研团队来到闵行、奉贤、金山、宝山等地,走访了11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见证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多重角色。这些农村阅读空间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阵地。
◇ 丰富乡土文化的阅读实践 ◇
走进奉贤区四团镇五四村“乡村里”农家书屋,调研组发现这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将文化体验与阅读活动深度融合。书屋会定期举办中医体验类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共同制作药膏、寻找和认识中草药,一边动手一边翻阅相关书籍,感受传统医学的智慧。节假日期间,这里还会举办读书沙龙、文艺表演、养生课堂等活动,让村里的老年人在互动中逐渐喜欢图书,书籍借阅量随活动开展稳步提升。
除了主题活动,非遗展示区让乡土记忆与书香相互呼应。书屋内设有非遗展示区和盐文化传承区,集中展示渔墩村打船技艺、夏家村迷你铜艺等非遗项目,以及“神仙酒”等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些实物展示和文化符号与图书内容相互呼应,让村民在触摸乡土记忆的同时主动探寻背后的故事,使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
团队成员与奉贤区浦秀村农家书屋管理者、合作方和村干部合影
闵行区新建村的农家书屋也注重地方文化体验。这里每周定期开设非遗刺绣课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员们学习图案设计与色彩搭配,绣制出的作品还会陈列在书架上,增添了别致雅韵。实践团队感到,这些结合乡土文化的活动和展示,让农家书屋不再仅是借阅空间,而成了乡村里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综合体。
◇ 让书屋成为新的活力枢纽 ◇
面对新一代阅读需求和“智慧阅读”的发展趋势,不少乡村书屋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能力。例如,青浦区章堰村和宝山区远景村等地的农家书屋与区图书馆合作,引入了丰富的电子书和有声书资源,为村民提供听书、在线阅览等便捷服务。
实践团注意到,由于终端设备匮乏和老年人使用习惯的限制,不少老人难以直接通过手机等设备参与数字阅读。因此,很多书屋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
宝山区远景村农家书屋中的有声图书馆
一位社区志愿者说:“我们的书屋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年轻人带着孩子回归乡村,分享田园休闲时光。”金山水库村的一位村民也提到,书屋的建设意外地带动了年轻务工人员回乡,他们更愿意周末和孩子们来到书屋看书、玩耍。出现返乡潮同时,也让老年人有了与子孙团聚的机会,大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空巢孤独。
一些地区在传统服务之外,还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金山水库村就将农家书屋与民宿、咖啡简餐等乡村旅游项目深度融合。从奉贤迎龙村“党群一心”的模式,到水库村“诗画田园”的融合探索,上海农家书屋正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阡陌乡野间的“智慧引擎”。
实践团表示,尽管特色纷呈,调研发现,农村书屋仍普遍面临一些共性难题。如,多数书屋设备虽齐全、环境良好,但村民的借阅率提升有限。老年人中更偏好文艺节目、聚会等活动,对于单纯看书的兴趣普遍不高。此外,由于场地面积和运营人手有限,书屋活动虽然有人气,却难以容纳更多参与者和开展更深入的互动。
在资源与政策不断汇聚的背景下,“书香致远”团队建议,进一步打造“农家书屋+社区文化驿站”融合的模式,将阅读、活动、技能与社交需求聚集起来,破解现阶段农村书屋使用效率低、功能单一、村民参与感弱的问题,从而让书屋真正成为乡村文化与社会活力的枢纽,以基层文化生态提升作为乡村振兴与公共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引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辰昊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