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键词,是否让你更期待这场光影盛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9月17日晚,徐汇滨江的两座建筑被点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化身为一座会发光的“城市生命体”,西岸大剧院则变成讲述上海百年故事的巨型光影画卷。记者提前探营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徐汇主会场时看到,这两场重头戏的光影秀已为9月19日的开幕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文脉
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18块钢筋骨架结构在光影的巧妙勾勒下,仿佛成为城市的血脉与神经。高达8000x8000像素的顶部投影与12000x6000像素的环幕投影相互配合,构建出一个完全沉浸的奇幻空间。仰首驻足,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如同置身于一个正在苏醒的巨型有机体内部。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
上海幻维创意科技有限公司视觉效果总监赵迪文介绍,这场名为“城市生命体”的投影秀采用了最先进的投影映射技术,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精准测算,实现了画面与建筑的完美契合。7分钟的沉浸式秀演通过“科技之芯·启奏”“生态之光·吐纳”“活力之光·传播”三个篇章,展现上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创AI形象“小灵光”,其设计融合了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意象,借助AI大模型技术,能够实现实时交互与形态变化。
与此同时,西岸大剧院外立面的投影秀《点亮上海——Light Up Shanghai》也吸引眼球。长达86米、高23米的建筑立面化作动态画卷,以上海“依水而生”的城市特色为灵感,以“水”为核心视觉元素,将黄浦江的涟漪、苍穹的深邃与建筑的灵动完美结合。技术团队为了确保投影的精准度,对剧院北立面进行了1:1的3D建模,并运用UE引擎进行实时渲染调试,使投影画面与建筑结构完全吻合。
西岸大剧院外侧
“小灵光”的故事在这里得到延续:这个从上海首盏电弧灯中诞生的光之精灵,穿梭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现代幸福生活四大篇章,最终汇聚能量,振翅高飞,象征着上海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弘扬城市文化是光影节的坚持,我们今年继续挖掘海派文化的基因,呈现上更注重创意与文化的融合。”市绿化市容局景观处处长齐玉梅告诉记者,将1882年的灯泡拟人化,以故事串起上海光影文化的发展,将以独特的叙事张力为观众带来一次沉浸式的光影体验之旅。
关键词:科技
夜幕低垂,西岸大剧院的外墙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道极光般的幻影悄然浮现,如流水般波动、蔓延,仿佛北欧夜空中的神秘光带降临上海。激光制成的光效不再是单调的细线,而是以油画笔触般的质感,铺陈出绚烂而写意的色彩,营造出一片名为“幻光奇境”的视觉奇迹。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一级舞美设计师谢渝熙和团队所带来的全新科技升级。据谢渝熙介绍,相比去年在光影节中出圈的“丁达尔光效”,今年他们实现了全链路技术突破:采用638nm、525nm、455nm波长的全彩RGB激光,功率精密配比,色彩丰富度提升20%;瑞士Swisslas驱动系统和希腊EMS8000振镜则将扫描速度提高30%,画面更细腻流畅,连手机拍摄也毫无闪烁。
最令人惊喜的是定制光栅片的创新使用。它打破激光只能勾勒细线的传统,将光点扩散为宽阔柔和的笔触,在墙面上实现类似极光的随机光效,既保留激光的高饱和与高亮度,又仅耗电800W,能效远超传统投影设备。“这么大面积地用在建筑外立面上,在上海还是首次。”
谢渝熙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突破性,更在城市节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同样一面墙,若用投影需数台大功率设备,而我们只用三台激光灯,相同面积消耗的用电量仅有1/15。”未来,这种低能耗、高表现力的激光光艺或许可广泛用于城市夜景营造,既降低能源负担,又能打造可持续的城市光影艺术。
关键词:开放
在上海光影节的多元图景中,巴西艺术家Froio Boniconte Arthur带来的气膜装置作品《By MyCellf》,正以敏锐的当代视角和跨文化表达,延续并丰富了这一盛会一贯的开放精神。该作品将呈设于黄浦区,通过一位沉浸于手机屏幕的少年形象,叩问数字时代中个体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作品名巧妙融合“By Myself”(独自)与“Cell”(细胞/牢笼)的双重含义,隐喻在这个被社交媒体和算法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虽前所未有地彼此连接,却也在无形中构筑起自我的孤岛。《By MyCellf》不仅批判科技过度使用所带来的隔离感,更试图呈现一种辩证的现实:我们透过屏幕窥见广阔世界、汲取成长资源,却又难免被过滤的现实和量化的情绪所包围。
艺术家以宏大的装置尺度将城市空间转化为一个思想共振的现场,邀请观众直面这种“连接与独立”之间的张力。而这种敢于质疑、鼓励观众反思的创作姿态,恰恰体现了上海光影节一脉相承的开放性与国际视野——它不局限于本土表达,更主动拥抱全球艺术家带来的多元观点与文化碰撞。
“我很荣幸能参与上海国际光影节,这是个非常开放的节日。我也希望人们来观看我的作品之后,至少能让他们有所思考。”这位巴西艺术家表示,来到上海这个城市工作将是一段非常特别的经历。
关键词:互动
在上海光影节的西岸梦中心剧院广场,一场以“爱IN上海”为主题的光影艺术装置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摇晃,屏幕上一颗颗象征爱与温暖的爱心图案不断生成,又实时传送到巨型亚明灯泡装置的多个屏幕上。这一刻,每个人不仅是观众,更是这场光影盛宴的创作者。
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伟沪为记者描绘了再过几天就可能出现的这一画面。
这座以大灯泡为核心的装置,不仅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表达,更强调“参与感”。它源自百年亚明品牌的历史基因,却以半透LED视频屏实现材料的创新:白天,它如一座半透明艺术雕塑,融入城市风景,不造成光污染;夜晚,则化身通透的光影画布,画面仿佛悬浮空中,打破了传统LED屏幕的沉闷感。而真正让人驻足的,是它所构建的互动场景——人们通过手机参与共创,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从视觉到情感的城市对话。
“坚持专业化和公众都喜欢的两个路径,是我们在去年光影节基础上,对今年光影节再度完善的一个要素。”齐玉梅告诉记者。
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内外,交互体验已成为最鲜明特色。从去年仅3组交互展品,到今年的9组,技术维度也实现跨越——AI智能交互、大数据算法、语言与动作感应纷纷登场。作品如《舞动光影》《沙尘之境》不再只是“好看”,更提供了情绪化、娱乐化的实时互动场景,吸引观众从“拍照打卡”转向“沉浸参与”。
互动装置
罗曼股份数字文娱事业部副总裁毛诚在记者面前做了一回“小小粉刷匠”——拿起特制的光影滚筒,在墙面上轻轻滚过,神奇光影便会随轨迹铺展,呈现出一辐“自制”画作。“吸取了去年观众的意见,我们在体现产业专业性的同时,更注重了互动体验感。”毛诚告诉记者。
这一切,都体现出上海光影节正在发生的转变:它不再满足于打造视觉奇观,更致力于构建具有科技感与人情味的“城市客厅”。无论是通过手机发送爱心,还是用一声呼唤、一个动作触发光影反馈,市民得以融入光影叙事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而背后,是照明行业从“塑造景观”向“提供情绪价值与综合体验”的转型探索。光影节,正成为一个推动行业创新、反馈市民情感的大型实验场——在这里,科技、艺术与人,交织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未来感。
关键词:联动
徐汇西岸梦中心去年参与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今年再度加入,西岸梦中心市场推广部负责人金莉告诉记者,连续两年作为光影节核心会场,西岸梦中心通过艺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客流量,更显著拉动了区域消费增长。
回顾首届光影节,西岸梦中心作为徐汇分会场,推出“闪闪手环”活动,消费者凭光影节手环可在合作商户享受专属优惠。这一举措有效打通艺术体验与消费场景,国庆期间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日均坪效提升至173元/平方米,较平日增长76%,客流量与销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光影节期间平日的销售额同比去年之前同期增长67%。
今年,西岸梦中心升级为主会场之一,引入更多元、前沿的艺术形式,包括升级版水幕秀、激光秀,以及在滨江芦苇丛中设置的“流萤”互动灯光装置,极大增强了观赏性与互动性。促消费策略也显著扩容,金莉透露:“今年我们提前规划,联合徐汇区商务委推出‘夜间经济消费券’,光影节期间,消费者凭消费券可以在西岸梦中心30余家餐饮及零售商户线下使用,享受近5折优惠。”据悉,今年参与优惠的商户也从去年的4家大幅增加至30余家。
齐玉梅表示,更注重与文旅商体展联动,正是今年光影节的又一大特点。“我们更注重光影与发展的脉络,今年将光影节拓宽到更多的分会场,落地联动的商圈和旅游景点也更多,与文旅商体展的互动更有深度、更为密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