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交大青年向钱学森学长报告今日之中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9月17日上午9时,“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同一天,上海交通大学视频号上线了一则特殊的视频。在《如愿》的乐曲声中,“好久没有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数字人钱学森。看到今天中国航天的发展,我就想起了我回国的那一天”的声音响起,数字人钱学森和新时代青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交大青年向钱学森学长报告今日之中国,并从先辈足迹中汲取力量,立志在新时代绽放青春光芒。
重温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峥嵘岁月
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一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归途,毅然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的归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为新中国撑起了通往星辰大海的风帆。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以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两弹一星”伟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的坚实根基。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傲视寰宇、“鹰击”反舰导弹巡弋海疆、“巨浪”潜射导弹震慑深蓝。这些大国重器已经成长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辉煌成就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火种。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共同策划“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2月,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面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他“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展览首次展出钱学森等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系统解读钱学森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打破学科壁垒,将系统工程思想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他提出发展“中国科协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中国科协发挥纽带作用,系统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
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我们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多维视角理解钱学森归国意义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唯一获得者。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财富。
当日举行的“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交流恳谈会回顾钱学森光辉的一生,学习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创新的科学理念和无私的奉献品格,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上,如何更好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为引领和示范,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历史重任,继续奋斗谱写科技报国新篇章。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钱学森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重要选择,更代表着那个年代无数海外学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志。钱学森归国彰显了冲破封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奠定了新中国航天与国防科技事业的基石,掀起了海外爱国知识分子学成归来、科学报国的时代浪潮,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热情,为国家建设汇聚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大思政课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真正的永续。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192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在这里,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二选择,从实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交通大学是钱学森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起点,也是他走向航空航天之路的起点。钱学森的一生,体现了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髓,也深刻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钱学森回国后注重为国育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1955年10月,他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自己回国后的第一个学术报告。
在此次上新的纪念视频中,数字人钱学森说:“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你们的身边。真好啊。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无垠的宇宙空间,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未来的憧憬。我还想跟所有的孩子们说,你们代表着未来,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