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浦江论坛“青年特别讲席”,他们号召年轻人勇敢投身高价值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青年力量历来为浦江创新论坛所关注,本届论坛报告人的平均年龄仅约为45岁。9月21日上午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两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登上“青年特别讲席”。尽管研究方向不同,但两位发言人一致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应勇于投身由重大问题驱动、具备高价值的研究,方能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收获更多乐趣与成就。
“33岁的瓦特改良蒸汽机,31岁的特斯拉成功制造第一台实用的交流电感应电动机,37岁的巴丁与同事发明晶体管……从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诸多颠覆性创新皆出自青年之手。”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在演讲中回顾历史,指出,年轻人始终是科技变革的中坚力量。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全面展开,一批中国青年科学家已站上国际舞台。戴国浩便是其中之一。他长期专注于稀疏计算与软硬件协同设计,致力于通过优化算法降低计算负载、提升硬件利用效率,实现在工艺与算力受限的硬件上达到甚至超越高端硬件的性能,从而大幅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能。2023年,他与团队共同创立无问芯穹,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应对大模型开发与应用中的算力瓶颈。这家位于上海模速空间的企业已推出多款终端与云端智能解决方案,为国内众多AI企业提供底层算力支持。
戴国浩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远超以往。他举例说,1966年光纤通信奠基论文发表后历经43年才获诺贝尔奖,而AlphaFold从问世到获诺贝尔化学奖仅用了6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模速空间时所指出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他表示,当前我国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仍面临三大算力挑战,高端芯片受限导致自主算力亟待提升、多元异构芯片协同不足带来资源碎片化、终端能效差距显著制约多模态与高推理需求。
面对挑战,无问芯穹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先发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链伙伴,构建了从“科研验证—产品化—产业落地”的完整路径。公司不仅与模速空间共建算力生态平台,实现日均百亿级tokens调用,还协同多家单位发布跨域异构算力网络方案,推动算力互联与芯片适配。此外,在上海市经信委支持下,无问芯穹建设了首个人工智能终端软硬适配中试平台,并联合上海创智学院成立智能终端实验室,持续推进终端本征智能方案的研发与落地。“我们正通过技术与产业双轮驱动,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闭环,加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普惠与产业化。”戴国浩说。
作为年轻女性科学家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首位“90后”“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王光宇深耕信息与医学交叉领域,聚焦智能生物医学计算。她带领团队建立多模态医学信息处理与语义计算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1月,王光宇团队与临床专家合作在《自然·医学》发表研究成果——通用医学大语言模型MedFound。该模型参数量达1760亿,基于海量医学文本与真实临床记录进行预训练与微调,能够模仿医生的推理路径进行疾病诊断,并与标准诊疗流程保持一致。在多项测试中,MedFound在8个医学专科、涵盖常见病与罕见病的诊断任务中,表现优于国内外同类模型。
“目前,MedFound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300万次,”王光宇在论坛上自豪地表示。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勇敢进入那些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展由重大科学问题与现实需求牵引的研究。“这样的眼光与勇气,往往能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